1.43萬億!這是餘額寶最新公布的淨值產餘額,這一數字超越了中國第五大銀行招商銀行(市值計)2016年年末的個人存款餘額(包括活期和定期)。
在餘額寶、微信理財通等互聯網理財方式出來之前,我們閑散的活期資金通常以活期存款的形式放在銀行,1年的利息率只有可憐的百分之零點幾;而銀行拿到這些活期存款之後,無論是拿去貸款還是發行同業存單,其收益可以瞬間變成好幾倍。可以說,活期存款業務是銀行最暴利的業務板塊之一。
以餘額寶最新的年化收益率4.15%,央行活期存款基准利率0.35%計算,一年下來,投資者可以多賺543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算上其他類型的寶寶理財產品,投資者賺取的金額將會更多。而在以前,這些錢都是銀行的囊中之物。
餘額寶規模超招行個人存款
根據天天基金網的數據,截至6月30日,餘額寶的期末淨資產達到1.43萬億元,比去年年底的0.8萬億元,激增了近80%,環比2017年一季度末的1.14萬億元,增加了近3000億元。
▲圖片來源:天天基金網
根據中國基金報報道,2016年銀行年報顯示,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第一的招商銀行個人活期存款餘額為9516億元,個人定期存款餘額為3329億元,兩者合計接近1.3萬億元。
▲圖片來源:中國基金報
1.43萬億規模的餘額寶已經把招行的個人活期存款甩開了幾條街,並且還超過了招商銀行2016年年底的個人全部存款餘額,更別提興業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等個人存款明顯小於招行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
如果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餘額寶在2017年9月底的規模有望超過中國銀行2016年全年的個人平均存款餘額(1.63萬億元)。
▲圖片來源:中國基金報
存款搬家,銀行利差收窄
每經小編注意到,餘額寶規模的迅速膨脹其實是在其收益率上升的情況下銀行儲戶用腳投票的結果。
▲圖片來源:天天基金網
根據上圖可以看出,今年以來,餘額寶的7日年化收益率持續增長,今日的最新數據顯示,餘額寶的7日年化收益率已經達到4.16%。2016年年底餘額寶已經擁有了3.25億的存量客戶,這些客戶看到了餘額寶收益率快速提升後,紛紛增加在餘額寶的投資金額,帶動餘額寶的規模快速增長。
與餘額寶超過4%的收益率相比,銀行存款利率略顯“寒磣”,根據融360發布的6月份北京地區銀行存款利率數據,在各大銀行中活期存款利率最高的是天津銀行,不過也只有0.42%,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最高的為包商銀行,只有2.05%。
▲圖片來源:融360
在這樣鮮明的對比下,銀行面臨存款搬家的壓力就毫不奇怪了。理財周刊2016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上海中青年市民中“銀行儲蓄”(53.0%)仍然是最常使用的理財工具,但是其比例由2015年(67.9%)下降了14.9%,而“互聯網金融”(37.8%)由2015年的第6位上升至第3位。
同時,銀行還面臨另一個壓力,就是利差的收窄,而根據北京銀行原董事長閆冰竹2015年對法制晚報介紹,銀行的“利差”在整個利潤中占比75%至80%。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了解到,餘額寶等貨幣基金主要配置的是現金、債券等,而現金成為主要的配置方式,根據天天基金網的數據,截至3月31日,餘額寶的資產配置中現金的占比達到64.41%。
▲餘額寶資產配置情況(圖片來源:天天基金網)
同時,這部分現金往往以協議存款的方式存入銀行,而協議存款的利率往往高於活期存款的利率。對於投資者來說,相比直接將錢存入銀行,依靠投資貨幣資金的方式,投資者的收益得到提高,而對於銀行來說,獲取資金成本提高,也影響銀行的利差收入。
每經小編統計幾家知名銀行年報發現,相比2015年,2016年各家銀行的利差均顯著收窄:
工商銀行淨利息差由2015年的2.30%,下降至2016年的2.02%;
中國農業銀行淨利差由2015年的2.49%,下降至2016年的2.10%;
中國銀行淨息差由2015年的2.12%,下降至2016年的1.83%;
建設銀行淨利差由2015年的2.46%,下降至2016年的2.06%;
招商銀行淨利差由2015年的2.61%,下降至2016年的2.37%。
貨幣基金風險受關注
另一方面,據中國證券報報道,貨幣基金收益上漲,資金大量湧入的風險問題已經引起了監管層的關注。
有貨幣基金經理認為,機構資金集中持有貨幣基金份額,潛藏流動性風險,這可能是貨幣基金受到監管部門關注的原因。另有業內人士表示,一些機構持有人往往在季度初申購貨幣基金份額,並在季度末贖回。如果貨幣市場發生超預期波動,這種合作模式的流動性風險可能會暴露。
日前,天弘基金發布公告稱,自今年5月27日起,個人持有餘額寶的最高額度調整為25萬元,而相比此前,餘額寶的個人賬戶持有上限為100萬元。
天弘基金表示,此次調整是為了讓餘額寶更符合作為個人小額現金管理工具這一定位,這一調整對絕大部分用戶沒有任何影響。此前在餘額寶內放置的資金超過25萬的用戶,這次調整之後也無需取出,可以繼續享受收益。
每經編輯 何小桃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國基金報、中國證券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