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0

詼諧鬼馬針砭時弊 廟街歌王——尹光

2017-07-11
来源:香港商报

 

  《十四座》、《荷里活大酒店》、《七個小矮人》…… 這些尹光的首本名曲,歌詞大多諷刺時弊,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及草根市民的生活,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流行於油麻地廟街一帶,更令不少人一度以為他曾於街頭賣唱,而令他有「廟街歌王」的美譽。香港中央圖書館的「香港音樂家群像系列」近期展出一批有關「廟街歌王」尹光的詞作手稿、黑膠唱片、相片及場刊等,讓讀者更多了解及欣賞尹光所展現的廟街音樂文化,展覽將展至11月30日。 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代表七八十年代本土文化

  瑯瑯上口,通俗抵死的歌詞,大家可能不太記得曾在那兒聽過,但類似順口溜式的廣東口語,卻不難可以隨口哼出幾句,而接下來還有:「荷里活有間大酒店……」《荷里活大酒店》,「雪姑七友七個小矮人……」《七個小矮人》,不論是道盡升斗市民生活百態的歌詞,亦或是純「無厘頭」式的口語念白,大家都會想到一個人:尹光。這些尹光的首本名曲,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流行於油麻地廟街一代。

  尹光,原名呂明光,是香港著名的歌手,一代民眾經典、有「廟街歌王」之稱,香港高胡大師馮華的徒弟(一代宗師呂文成的契仔),在越南長大,其父親是粵劇迷,開設戲劇院常推薦省港劇團到越南為華僑演出,耳濡目染使尹光從小就喜愛粵劇粵曲,歌唱事業超過50年,歌路與鄭君綿相似,歌曲比較市井及另類,所唱的粵語流行曲詼諧鬼馬、諷刺時弊,充分代表了香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本土大眾文化。由尹光自己創作的歌詞更是抵死精警、幽默惹笑、諧而不謔,深受市民歡迎。

  歌曲引起共鳴而廣為人識

  尹光七歲開始習粵曲大戲,於1970年從越南來港發展其娛樂事業,後來並開始於「麗的電視」節目表演。為配合節目搞笑形象,尹光將班本(粵曲大全)裏的粵曲改編成小曲,充分表現出尹光多才多藝的一面,開創並發揚了香港的小曲文化。該節目令尹光的知名度大增,後來更推出了第一張唱片「十四座」。

  尹光推出超過20多張暢銷大碟如:「十四座」「分飛燕」「大哥成」「鐵窗紅淚」「話比家鄉知」「紅樓夢」等。第一首為電影唱的主題曲,是大家都非常之熟悉的「巴士奇遇結良緣」,他眼光獨到地將廣東音樂巧妙地填上妙趣橫生、風趣得意的廣東歌詞,唱出一首首「諷刺針砭香港時弊又能引起香港人共鳴的粵語歌曲,可謂街知巷聞,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逢人皆會哼上幾句,最得意之作有他寫的「十四座」「七個小矮人」「荷里活」等。但歌詞用字較為粗俗,因此市面上的唱片店較少售賣尹光的唱片,只有在廟街等地方才可找到。上世紀90年代,曾與朱咪咪在TVB歡樂今宵獻唱一些酒廊金曲,及其首本名曲的淨化版本。

  本港音樂研究者黃志華先生曾指出,流行歌曲的傳承普遍存在「傳俗不傳雅」的現象。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對不同類型的音樂、詞作自然有不同愛好。然而,口語化、通俗化、生活化的詞作,往往擁有更有利的先天條件,讓聽眾更易學易記易上口,也就更有利於生存和傳播,尹光的歌曲,無疑能體現上述情況。就以尹光的第一張唱片《十四座》為例,《十四座》一曲講述小巴司機的工作辛酸,因此容易引起廣大基層市民的共鳴而因此廣為人識,而早於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以同一曲調、由鄭君綿主唱的《賭仔自歎》更早已唱得街知巷聞,但卻沒幾個人能夠追溯得這首原創音樂的來歷,這首原是「曲帝」胡文森在1948年為電影《蝴蝶夫人》所作的插曲《載歌載舞》,原曲詞由「曲王」吳一嘯填寫,「春酒綠,夜燈紅,笙歌起於玉樓中;莫道風流如幻夢,花月良宵意萬重……」

  「香港音樂特藏」填補音樂史空白

  一個多世紀以來,香港由一個荒僻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城市,其間,透過無數文化、藝術工業者不斷的努力和付出,逐漸培養出深具香港本土特色的文化藝術,亦令香港由一個「文化沙漠」變成一個今天舉世知名的文化大都會。事實上,不少文化、藝術工作者都窮盡畢生精力,在不同的文化藝術範疇努力打拼。

  在這群文藝工作者當中,不少已經成績斐然,聲名卓著,深為世人所熟悉,但更多的卻是舞台以外、燈光背後,長期默默耕耘、只有付出、不問收獲亦不為人知的無名英雄。香港中央圖書館建立的「香港音樂特藏」旨在廣泛收集、保存及整理有關香港的音樂文獻,並希望能通過「香港音樂家群像系列」的專題展覽,介紹及表揚多年以來在香港音樂工作、包括詞曲創作、歌唱、演奏、指揮、教育及管理等範疇默默工作、無私付出的音樂工作者,點點滴滴,期望能在香港音樂歷史拼圖中,填補上些許的空白。

[责任编辑:文化东方]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