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河南博物院紙質文物保護中心的工作室裏,來自洛陽、安陽、新鄉等全省11個地市博物館的10多名學員,在河南博物院紙質文物保護專家指導下,學習實際操作修複紙質文物的技術。
河南有大量的紙質文物,由於曆史久遠、保護條件局限等原因,一批紙質文物出現破損斷裂黴變之類的“病害”,急需得到修複保護。河南省紙質文物保護修複技術培訓班在河南博物院紙質文物保護專家的帶領下,為全省培養新一代紙質文物修複人才。如今,河南省第三屆紙質文物保護修複技術培訓班一個月的學習課程即將結束,經過紙質文物保護專家和學員努力的成果一一呈現,同時也揭開了紙質文物修複的神秘面紗。
鄭報融媒記者 崔迎 文/圖
“非遺”技藝不斷傳承
“差一毫米也不行,需精益求精!”在河南博物院紙質文物保護中心的工作室裏,作為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裝裱修複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之一、河南博物院紙質文物保護專家甘嵐正在向學員演示書畫裝裱技藝的最後一道工序。看似簡單的環節,一舉一動快慢有度,都有著嚴格的標准步驟。
從2013年開始,每兩年一屆文物保護修複技術培訓,在河南博物院紙質文物保護專家的帶領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裝裱修複技藝得以不斷傳承。“注重前沿的技術,用傳統和科技的保護手段,才能長久保護好紙質文物。” 紙質文物保護專家甘嵐希望他們的團隊能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不斷傳承下去,從而將河南的紙質文物得以更好地保護起來,讓世人欣賞到更多的文物珍品。
“看病”“洗澡”再修補
“先診斷‘病情’,在放大鏡下進行紙張纖維分析,然後對文物的白度、光澤度、無損度、pH值進行檢測……做出具體修複方案及預案,報批國家文物局才能開始進行文物修複。由於曆史久遠,紙質文物不可避免會出現灰塵汙染老化的問題,所以一般情況下要先給它‘洗澡’。” 甘嵐向記者介紹。
“用合適的清洗溶劑進行清洗‘洗澡’後,對紙質文物殘缺的地方,還需要修補。我們會用與原來紙張紋理、材質相同的紙張進行修補。之後,還需要進行脫水、展平等一道道非常細致的工序。”甘嵐指著牆上的一幅清代《闕問山花卉屏》說,這幅畫被定為三級文物,但這件文物斷裂、缺失、糟朽,上面有幾百個洞破爛不堪。現在經斷紋修複,正在上牆進行一遍遍全色,連貫經過半年時間才能修複完成。
甘嵐介紹說,河南紙質修複工作量巨大,僅河南博物院的紙質文物“一輩子也幹不完”,比如潢川縣文物局送來的《篆書百壽四條屏》,屬三級文物,破損非常嚴重,為此他們團隊用了一年時間進行了搶救性修複,才讓這幅作品重現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