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0

耗時5年拍攝而成《師傅》:活在當下的傳統

2017-07-16
来源:香港商报

 

  在中國南方,「師傅」是行業中對高手和師長的尊稱,要獲得這個稱謂往往需要數十年的修煉與低頭潜行。師傅們謙虛地向民間求知,從不懷疑傳統技術的生生不息。曾獲法國「第十屆國際工藝電影節」文化遺產大獎的紀錄片《師傅》放映及分享會近日在深圳舊天堂書店舉辦,該片記錄下了一首身處數字時代背景下的抒情詩,并以最真實的狀態還原了曾力、曾鵬兩位陶藝家存在的價值和日常應對之道。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純真的方式展現陶藝傳承

  廣東佛山石灣制陶已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素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資料顯示,石灣陶瓷藝術的歷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晚期。1975年在瀾石河宕南村東南約200米,挖掘河宕舊墟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貝丘遺址,發現了各種各樣的陶片和陶制用具,后來又在石灣小帽崗、瀾石大松崗、八仙崗的漢墓出土文物中發現了水田附船、陶屋、舞樂俑和奴隸俑等陶塑,這是石灣陶藝最早的雛形。

  曾力、曾鵬兩兄弟系出石灣陶藝世家,引路人正是他們的父親---中國現代陶瓷藝術大師曾良。廣東石灣是給養他們生命的土地,更是滋養他們藝術特質的一方沃土,在這種熏陶和浸淫的過程中,曾氏兄弟鍛造出獨屬於手工藝人的心性和藝術悟道能力。他們不在乎別人對他們的稱呼,是「藝術家」還是「陶藝家」,更樂意被人喊「力師傅」、「鵬師傅」。

  紀錄片《師傅》由廣州美院碩士研究生導師譚紅宇耗時5年拍攝而成。談及為何會拍這樣一部紀錄片,譚紅宇表示,十年來她一直在拍攝手工藝文化,重點是以陶文化為主。「我的父親譚暢和曾力、曾鵬兄弟的父親曾良是多年至交,30多年來,我在他們亦師亦兄亦友的深刻啟發中成長。我期待透過這部紀錄片體現一種『活在當下的傳統』,它不再只是山間明月和林中煮茶,而是傳習自古代的智慧,以機敏輕盈的方式回應复雜的社會現實。同時,對於文化遺產的關懷,不應任由其沉睡於博物館和僅庇蔭於政策的保護之下,而是讓它們自我激發出一種能力,能以自在的方式融於复雜多變而活力四射的當代生活,這是我在《師傅》中要傳達的核心。」譚紅宇稱,取名為《師傅》算是對當下大師文化盛行的一種回應,也期待用最純真的方式來展現陶藝的傳承。

  該紀錄片去年獲得法國「第十屆國際工藝電影節」文化遺產大獎,這是譚紅宇繼2010年《西南陶紀》(與南京藝術學院教授陸斌合作)、2012年《泥中有我》之后,第三次獲得這項殊榮。2011年拍攝的《泥中有我》,譚紅宇以其敏感的攝像頭,記錄了海南島一位83歲婦女的生命史與原始制陶工藝過程。譚紅宇通過一些日常的活計與社會關系的呈現,把手工勞作、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徐徐展開,令我們得以窺見這些走到年歲盡頭的陶工的世界。

  工藝歷史脈絡歷歷在目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榮譽研究主席、著名社會學家爾納·戛納教授對《師傅》推薦評價是:通過曾力、曾鵬兩兄弟多年的藝術追求,我們看到了中國嶺南社會文化核心深處,制作人譚紅宇的眼光不局限於文化遺產的層面,而是將手工勞作放置在整個社會、家庭和國家框架之下,由此體現出力度與鮮活,透過片中對曾力、曾鵬兩位陶藝師及其家人生活的回顧,中國嶺南、社會與工藝歷史脈絡歷歷在目革命年代工藝師的生活,「文革」時期揪心的斷裂,學藝環境的艱辛,傳承於老師傅的手藝知識。

  《師傅》向我們呈現了這樣一群中國南方的手工藝人,他們有自己清晰的價值觀,不僅僅止步於生存,而是竭力去追求轉變創新,在他們身上,制作陶瓷并不僅僅是一個行業一份手工,或一項單純的精湛技藝,而是為人的方式、生活的藝術。

  譚紅宇,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1971年生於廣東佛山,2009年策劃、監制、拍攝紀錄片《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制陶術》分別獲:第七屆法國國際粘土與玻璃電影節「文化遺產獎」(2010);第一屆西班牙國際陶瓷電影節「金獎」及「公眾評審獎」(201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第43屆國際陶藝大會「學術交流優秀作品獎」(2008)。2011年導演、拍攝紀錄片《泥中有我》獲第八屆法國國際粘土與玻璃電影節「文化遺產獎」(2012)。2016年導演、拍攝紀錄片《師傅》獲第十屆法國國際工藝電影節「文化遺產獎」(2016)。2016年導演、拍攝紀錄片《金磚》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IAC)48屆大會巴塞羅那大展「建築與空間中的陶瓷」(2016)。

[责任编辑:文化东方]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