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国际规则制定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再加上其全球领先的“硬实力”,形成所谓“话语霸权”与“制度霸权”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局面。特朗普的“孤立”政策,放弃国际规则的主导权似乎正在打破美国软实力的根基。
近几日,一项有关“全球软实力”的国家排名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关注。这项由英国波特兰公关公司和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软实力30强》排名报告得出一系列令人“出乎意料但又情理之中”的结论:从软实力的角度看,美国在衰退,欧洲在复兴,中国在崛起。而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无疑是这样的论断:特朗普的上台是美国软实力受损的直接原因。
无独有偶,今年6月初,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正在放弃其软实力》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而在6月底,知名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也公布了特朗普上台以来37个国家民众对美国认知的变化情况,认为对特朗普丧失信心使得全球范围内对美国的“喜爱程度”也下降了10%~30%不等。
特朗普究竟具有何种“威力”,在上任短短几个月内就将美国软实力折腾至此?从榜单来看,美国软实力的“基本面”依然稳固。在六项客观数据指标中,美国在数字化、教育、文化三项指标中排名榜首,而在商业及全球参与中,也均位列前十。而真正让美国排名遭遇下滑的,并不是这些客观的“硬指标”,而是基于人们主观的“软评价”。在占据了评分整体权重的30%的民意调查中,美国的总得分较去年下滑了10%,名次也从去年的第12名滑落到今年第16名。在美食、科技产品、文化、奢侈品、宜居度、友好度等指标波动较小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特朗普上任以来外交政策所给予的“差评”是导致美国软实力排名下滑的关键所在。
特朗普在外交政策上的“不按常理出牌”,如马丁•沃尔夫所说,“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于美国代表着什么的观念。我们生活在美国打造的世界。如今美国却在放弃这个世界”。
特朗普“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主动地将美国与人们所信奉的“全球化”、自由贸易、环境保护、民主、人权、言论自由等等原则“脱钩”,而在以往,美国正是上述原则的最佳代言人,而它们也正是美国“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然而,从痛批德国对美的贸易逆差,到蒂勒森宣布将外交政策与价值观“解绑”,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无一不在表明:美国将不再视支持上述原则为必然,而仅有在上述原则符合美国国内、尤其是特朗普选民的利益诉求时才会考虑它们。再加上特朗普的口无遮拦,当一个粗鲁的“威尼斯商人”取代了高贵的自由女神成为美国在国际上的新形象时,美国在软实力的排名下滑似乎就显得很好理解了。
由于特朗普外交政策而导致的美国“软实力”削弱的进程,似乎才刚刚开始。特朗普的许多政策对美国软实力的损害、尤其是外交能力上的削弱还未体现。在今年3月特朗普政府公布的2018财年预算案纲要中,“去软实力”成为其重要特征。在纲要中,“软实力”相关领域的支出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减。其中,主要负责外交事务的国务院和国际开发署预算削减了120亿美元,减少幅度达29%。作为外交重要智力支撑,被称作“第五种权力”的智库经费也遭到大幅削减,面临“断粮”危险。而特朗普自上任后撤去奥巴马任命的所有大使以来,至今尚未任命包括美国驻欧盟、德国、法国等许多重要地区、国家的大使。美国的外交能力、尤其是系统性解决外交问题的能力,“将被摧毁”。
除了国家形象,特朗普外交政策所体现出来的对国际规则、秩序的漠视,是对美国“软实力”更大的伤害。特朗普退出TPP与《巴黎协定》上的做法,对于北约、欧盟的暧昧态度,都被视为放弃现有国际秩序主导权的做法。对于这种做法,无论是在《软实力30强》的报告,还是马丁•沃尔夫的文章都在暗示的担心是,美国是否正“放弃”国际规则的主导权,而将其拱手让给正平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
根据软实力提出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的界定,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是软实力的重要表现。自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美国在国际规则制定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再加上其全球领先的“硬实力”,形成所谓“话语霸权”与“制度霸权”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局面。从这个角度讲,特朗普的“孤立”政策,放弃国际规则的主导权似乎正在打破美国软实力的根基。
美国软实力的“下降”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其实要比上文的分析深刻得多,其中既表现了特朗普在面对“美国利益”与“美国价值”,“美国硬实力”与“美国软实力”间的张力时做出的利益算计,更有特朗普及其支持者们与美国建制派间对“美国利益”及“美国角色”不同理解的针锋相对。但在外界看来,特朗普外交政策所传递无疑传递出了一系列的负面信息,也因此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
从这个角度上讲,文章开头提到的论断“特朗普的上台是美国软实力受损的直接原因”显然是站得住脚的。但究竟是特朗普的政策本身,还是其传递政策的方式更多伤害了美国的软实力,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