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双周发布启动现场领导致辞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易小婧報道:城區營銷的新聞發布工作能夠為城區贏得好的發展契機,制定更好的戰略規劃,規避不合理的建設方案。早在2007年,深圳羅湖就率先在全市建立了“三級”新聞發布制度及新聞發言人隊伍,其中第一級是“區委區政府”,第二級是“各街道辦事處,區直及駐區各單位”,第三級是“各社區工作站,區屬醫療衛生機構,轄區學校及教育機構、派出所”。
南湖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梁锐在发布会上
將雙周發布打造成為多功能共振平台
今年,羅湖被授予全國“基層政務公開標准化規范化試點”城區,區委區政府決定,為了給廣大市民持續講述羅湖在打造精致、精品、精彩城區,建設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先鋒城區,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系列故事,羅湖區於7月正式啟動了“雙周發布”活動,旨在通過常態化、規范化和專業化運作,著力將雙周發布打造成“新聞發布、城區營銷、新聞發言人隊伍培訓、政民互動及融媒體鏈接”的多功能共振平台,實現“1×N”的乘數效應。該新聞發布工作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一把手”工程,所以我們看到在各級各單位的 “雙周發布”會中,新聞發言人皆由“一把手”擔任。至此,羅湖的“三級”新聞發言人隊伍已覆蓋了全區各街道各社區及各重點民生部門,在關鍵時刻發布權威信息、解讀公共政策、回應社會關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通過城區整體營銷為全面推進羅湖振興凝聚共識、激發力量。
據了解,羅湖“雙周發布”活動從今年7月開始啟動,下半年將每月舉辦2場,連續舉辦14場發布會,定為每月“雙周”的某周五下午在“羅湖區新聞發布廳”進行定時定點發布,每場100餘人,每場發布會由相關街道辦事處或重點民生部門新聞發言人營銷轄區亮點,一把手或成為發言人,扮演“營銷員”為城區“路演”,同時還邀請各相關重點媒體參加,現場與轄區居民、網民及“兩代表一委員”互動,分批組織全區新聞發言人及其助理、網絡發言人及信息員、政務新媒體小編現場觀摩學習,會議同時安排專家團隊對發布會進行評估。
翠竹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朱锋在发布会上
解碼南湖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
提到漁民村、羅湖橋、國貿大廈,老羅湖人一定記憶猶新。參加羅湖“雙周發布”的第一位城區“營銷員”是來自南湖街道辦的黨工委書記、辦事處主任梁銳。如果說,“深圳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那么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南湖就是特區“窗口”的“窗口”。“羅湖雙周發布”的首場選在南湖,也正是因為深圳改革開放的原點在南湖。梁銳書記在首場發布會上聲請並茂地向各位聽眾講述了以下三個故事: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深圳的第一個地標——漁民村、第二個地標——深圳經濟特區曾經的標志性建築國貿大廈、以及第三個地標——聞名遐邇的羅湖橋,它們是南湖的標志,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也是深圳及至中國的著名地標,它們是改革的產物,它們與“改革”密不可分。接著,從曆史回到當下,從如何讓改革的精神在南湖這塊熱土延續、如何讓深圳速度在南湖升華、如何讓南湖的城區發展更具有魅力?近年來,流淌著改革血液的南湖人不忘初心,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要求,繼續砥礪前行,在基層治理方面不斷開拓、不斷創新,展現著獨特的魅力。
展望南湖的未來,南湖人信心滿滿,早前,國家發改委在官網公布了《深圳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框架協議中關於“合作目標”裏有這樣的表述:要強化廣東省作為全國改革開放先行區,經濟發展重要引擎的作用,構建現代服務業基地;要推動香港專業服務和創新及科技事業發展。
梁銳書記說,幾相對照,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區域,南湖有改革的精神,有服務業的雄厚基礎,還擁有“羅湖口岸”和“文錦渡口岸”等地理優勢,區政府也將打造“口岸經濟帶”作為重點的發展戰略來抓;幾個月前,香港和深圳簽訂了共同開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合作備忘錄,實際上,在南湖,在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漁民村社區也還有10萬平方米河套區可供開發,由此可見,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先行者的南湖在大灣區建設中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被許多專家和媒體譽為“初步形成基層治理全國樣本”的基礎上,梁銳表示南湖人也有信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中提出來的宜商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口岸經濟帶是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絕佳平台
參加首場雙周發布的羅湖區經濟促進局局長周建軍對區委區政府謀劃打造的“口岸經濟帶”區域做了詳細闡述:“羅湖口岸的通關人次最高達到50萬,羅湖口岸常年平均的通關人次是在22萬到25萬人次之間,蓮塘口岸開通以後,三個口岸的總日均人流量將達到27萬到30萬人次,也就是說全年有一億人次,八百萬次的車次往返於深圳與香港之間。巨大的人流和車流,其實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和經濟潛力。所以說,我們打造口岸經濟帶,是具有紮實的消費支撐,具有廣闊的經濟前景的。”
口岸經濟帶,是羅湖未來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深港合作、粵港合作的一個絕佳的平台。周建軍補充說,在口岸經濟帶沿線,集中了深港兩地的大部分過境土地地塊(過去俗稱“飛地”),總面積約16公頃。比如,與漁民村旁的“飛地”面積接近9公頃,嵌在文錦渡口岸區域的“飛地”面積約0.8公頃。按照國家的要求和深港兩地政府今年1月份達成的合作備忘錄,下一步,兩地將著手加強對兩地過境土地的開發建設。周建軍認為,在口岸經濟帶沿線的這些地塊,面積適中,定位明晰,可實施性強,可以推動兩地相關機構、企業啟動相關規劃研究,按照上級的統一部署,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進行開發建設,打造深港合作、粵港合作的新平台、新亮點。
翠竹點石成金 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7月的最後一個周五下午,“雙周發布”迎來了第二位城區“營銷員”翠竹街道黨工委書記、辦事處主任朱鋒,他滿懷激情地為聽眾們演說了一個宜居宜業的花漾魅力城區。朱鋒書記開門見山,直抒胸臆說道:“古詩有雲‘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人在翠竹生活了十幾二十年,卻未必能感受到翠竹的好處。”所以朱鋒書記用了“發現”這個關鍵詞來帶大家一同領略在翠竹,什么才是真正的珠光熠熠、琉光溢彩的完美“10分鍾生活圈”:翠竹街道中心坐擁翠竹公園,周邊還公園環抱:東臨深圳水庫、東湖公園,西近洪湖公園、兒童公園,北靠圍嶺公園。置身翠竹,往任何方向步行10分鍾內都有一個美麗的公園在前方等著你,還有9個社區公園分布住宅小區中, 2017年6月全市環境衛生指數測評中,翠竹街道在全市74個街道排名第二,全區第一; 2月、6月和上半年環境衛生指數測評3次排名羅湖第一。堪稱“公園中的城區”,此乃宜居。
全球獨一無二的珠寶大道將誕生在翠竹
對於翠竹人而言,想到“宜業”這個關鍵詞,一定是充滿正能量和富有激情的!水貝珠寶集聚地共有珠寶生產經營單位3800多家,年營業收入1000多億元,專業珠寶交易市場 28 個,從業人員近10萬人。全年產銷值占全國珠寶市場份額50%以上。朱鋒書記坦言:“如此規模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翠竹的產業發展史,實際就是深圳產業發展曆程的一個縮影:從來料加工廠到珠寶加工廠,從珠寶加工廠到珠寶集聚區,從珠寶集聚區再到珠寶精品設計和品牌基地。翠竹珠寶產業的今天,也是羅湖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標本。”
隨著深圳整體產業升級,騰籠換鳥,加工制造為主的珠寶產業也逐步開始轉型升級。經過多年的發展,深圳水貝珠寶從當年的三來一補的加工制造,發展到平台型的全國珠寶的批發集散地。隨著產業聚集的深入,這裏又逐漸成為全國性的珠寶產業集散地,珠寶的各個產業鏈條上都有眾多分工明確、細分產業的企業,整個產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2012年,商務部授予水貝珠寶基地“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基地”榮譽稱號。2013年,成為全國唯一一個黃金珠寶類品牌創建示范區。2014年,黃金珠寶產業作為深圳的“時尚產業”獲國家工信部批准成為“國家首批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示范項目”。20年發展至今,終成就今日的“中國珠寶看深圳,深圳珠寶看水貝”。
在已經形成 “一帶、雙核、三區、大綠環”整體產業空間布局及總體規劃結構中我們驚喜的發現, “一帶”即珠寶文化藝術大道:以貝麗北路作為珠寶大道啟動示范區,通過建築立面、戶外廣告、燈光夜景、街面環境等改造,以珠寶元素為主體,形成全球獨一無二的珠寶大道;而在不久的未來,以水貝北片區為核心,將有雙核(國際珠寶藝術中心、布心智能高端制造中心)、三區(布心生態創新工業社區、水貝北珠寶產業集聚區、水貝南生態宜居配套社區)、大綠環(圍嶺珠寶森林公園、洪湖婚慶公園、翠竹生態文化公園)”的整體產業空間及總體規劃結構,將著力落實智能化示范中心、珠寶知識產權保護策略研究及宣傳推廣、中國(深圳)國際珠寶首飾設計大賽等十二大項目從方案上落地。朱鋒書記最後強調:“翠竹人將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全面提升翠竹街道發展質量,打造更宜居、更宜業、更有魅力的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