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中大建抗震土房 奪國際建築獎

2017-08-14
来源:香港商报

(左起)中大建筑学院的吴恩融教授、万丽博士和博士生迟辛安展示采光良好、舒适美观的抗震土房。

图为中大团队为光明村建造新型抗震夯土农宅外貌。

     【香港商報网訊】由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一個團隊,為雲南一對因地震失去家園的老年夫婦設計及建造低成本的新型抗震夯土農宅。最近在全球超過250個建築項目中突圍而出,榮獲英國《建築評論》雜誌2017年度居住建築大獎(ArchitecturalReviewHouseAwards),更同時入圍有「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世界建築節(WorldArchitectureFestival)。兩獎將於11月在德國柏林頒發。

  建築成本可省四成

  2014年8月,雲南魯甸縣發生6.1級地震,導致617人死亡,近8.1萬幢房屋盡毀。位於震央附近的光明村第12村民小組共有61戶家庭,八成房屋都是傳統夯土建築,震后全數損毀。中大建築學院的吳恩融教授、萬麗博士和博士生遲辛安,與劍橋大學地震專家蘇國湄博士及昆明理工大學的柏文峰教授合作,經過多番測試,僅以四個月時間建成了一幢兩層高、面積148平方米的新型抗震夯土農宅。新土房的建築成本每平方米為940港元,相比同村的混凝土房屋成本(每平方米1400至1600港元)節省達四成。

  傳統夯土建築在雲南紅土高原有悠久歷史。生土經濟易得,冬暖夏涼。震后重建更可善用倒塌房屋的泥土,省時省成本。團隊調校土料中黏土、砂子、纖維的比例,加入極小量水泥,并在牆體中加入豎向鋼筋和橫向混凝土圈梁提升抗震性能,令改良后的土房能滿足8度設防的抗震要求。

  新農宅的戶主是光明村工匠楊慶廣年屆八旬的父母。團隊考慮到他們的日常生活,打造了采光及通風良好、舒適美觀的半室外中庭空間;雙層中空玻璃窗及屋頂隔熱層確保室內冬暖夏涼,減低能源消耗。農宅門外設有院落,種有草地和樹木以提升景觀效果,讓老夫婦與朋友在此镕話乘涼。

  新技術簡單易學

  新型抗震土房所需的建築技術和工具簡單易學,楊慶廣及村民參與了整個重建過程,學習了技術可用以維護房屋,更成為一門謀生技藝,讓他們自力更生,改善生活水平。

  《建築評論》的評審特別贊揚團隊對當地社區的深入理解,為居民提供本地化及符合成本效益的方案,讓居民感到自豪,甚至重新欣賞當地建築傳統。

  團隊下一個目標,是將這種新型抗震夯土農宅建造技術推廣至更多西南地區的鄉村,為內地的災后重建和夯土建築規範提供指導和依據。團隊已在雲南大擺衣村開展新的生土建築項目,并在昆明建立生土建築研究發展中心,培訓工匠及制訂指導圖冊,將技術傳授予當地村民。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