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中國“14年抗戰”歷史教材9月1日起在全國投用

2017-08-31
来源:法制晚報

  原標題:中國“14年抗戰”歷史教材將于9月1日在全國投入使用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李文姬 張瑩)8月28日,記者從教育部獲悉,根據中央要求,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了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并將于9月1日起在全國投入使用。

  記者注意到,教材要求突出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植入紅色基因,讓孩子們勿忘革命先輩,堅定理想信念。其中,《語文》教材收錄了大量革命傳統經典篇目,如《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清貧》《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黃河頌》《我愛這土地》等文章,小學約40篇,初中30多篇。

  教材中既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領袖,也有江姐、趙一曼、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雷鋒等革命英雄人物,以及錢學森、鄧稼先等為新中國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著名科學家,還有魯迅、茅盾等著名文學家的作品。同時,指導學生閱讀《紅星照耀中國》《長征》《紅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紅色經典名著。

  另外,據教材局負責人介紹,《歷史》教材專門有2冊系統講述中國共產黨建立、發展,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史實,涉及老一輩革命家40多位;完整介紹了中國抗日戰爭從局部抗戰、全民族抗戰到最終勝利14年的史實,強調了中國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的巨大貢獻和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

  《道德與法治》教材講述了革命領袖、英雄人物、革命事件、革命故事等具有代表性的內容,繼承和發揚“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

  早前報道

  教材改為“十四年抗戰”的原因,遠沒有那么簡單

  据俠客島1月12日报道,1月11日的一則新聞頗為引人注目:“教育部要求,在全國中小學教材中,將’八年抗戰’的說法,一律改成’十四年抗戰’。”

  抗戰時長說法的變化,是一種“統合”。在此前的教材中,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37年“七七事變”之間,謂“局部抗戰”;七七事變之后,謂“全面抗戰”。均為“抗戰”。

  但事情也并不簡單。教材雖小,每次改正,均牽動大局。為何官方突然有此變化?

  判斷

  先下一個判斷:這是一次落實中央精神的改動。

  2015年的九三閱兵,習近平開篇即談:“7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和平的陽光再次普照大地。”

  而早在2015年7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就有過類似的論述:“我們不僅要研究七七事變后全面抗戰八年的歷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變后十四年抗戰的歷史,十四年要貫通下來統一研究。要以事實批駁歪曲歷史、否認和美化侵略戰爭的錯誤言論。”

  事實上,這次改動,也已醞釀許久、至此完成。而這一改動,不僅是落實近年來抗戰研究成果的舉動,更是給予這段抗戰史以確定的承認與尊重。

  這種“承認與尊重”,也落實在九三閱兵當天。

  當天,在閱兵隊伍中,“東北抗聯英模部隊方隊”從天安門前走過。電視里的畫外音是:“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最早的抗日武裝。白山黑水、冰天雪地,他們14年周旋苦戰,牽制了數十萬日偽正規軍。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一個個英雄的名字永垂史冊。”

  傳承

  那么,為什么之前又有“八年抗戰”的說法呢?

  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么》中說:“(八年與十四年)兩種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語言環境下使用,已經約定俗成。其實質內容沒有矛盾。”

  “約定俗成”,說明來源已經不甚明晰。的確,1937年的七七事變,是停留在當時絕大多數人的記憶中全面抗戰的開始。

  但也有一些蛛絲馬跡。比如,國民政府在1945年8月15日這一天發表的《告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書》中,就有“我們的抗戰……八年奮斗的信念,今天才得到了實現”、“我全國同胞們自抗戰以來,八年間所受的痛苦與犧牲……”的說法。

  在共產黨的歷史敘述中,十四年一直不可分割。1945年4月,中共七大上,毛澤東作了著名的《論聯合政府》的報告。報告中雖然也有“八年”、“八年來”的說法,但明確說到:“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爭,還是在1931年就開始了。”

  1949年,中共中央給東北局所發的電文,再次肯定了東北抗聯從1931年起即進行的抗日斗爭:“此種光榮斗爭歷史應受到黨的承認和尊重。”

  這種肯定也持續到現在。無論是2005年抗戰勝利60年,還是2015年的九三閱兵,領導人的講話中均體現了“十四年抗戰”的史觀。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國民黨的抗戰敘事。

  差異

  2015年9月2日,馬英九發表抗戰紀念講話,直接用的是“八年抗戰”:“八年抗戰不但挽救了中華民國、光復了臺灣,也幫助同盟國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八年抗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死傷最多、影響最深的民族保衛戰。”

  如何記憶歷史,其中存著差異。

  有人說,之所以算“八年”,是因為要從“政府是否宣戰”算起。因此這個起點,要從1937年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開始。

  但這種說法站不住腳。事實上,真正的《國民政府之對日宣戰書》,得到1941年12月9日珍珠港事件之后才發出。但這么算下來,抗戰才4年,更不符合常識。

  國民政府之前4年為什么不宣戰?理由也很簡單:第一,侵略與反侵略從來無所謂宣戰與否,日本就從未宣戰;第二,當時形勢下,按“國聯”規定,一旦中日生戰,中立國將實行封鎖,為了得到國外的軍火,國民政府也未宣戰。

  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國民黨根本就沒法兒紀念之前那6年。

  取舍

  畢竟,從1931到1937年,中國大地上發生的屢次“局部抗戰”,都不是當時的國民黨當局想看到的。

  回想一下吧:九一八事變,是“不抵抗”政策導致東北淪陷,當時東北軍和關東軍的力量對比可是對中國有利;一直到1936年12月的西安事變,迫于兵諫之形勢,蔣介石才同意抗日。

  說得再直白些,這6年間,國民政府根本沒想跟日本打。這一點,時任外交部長顧維鈞在回憶錄中有明確表述:

  “早在沈陽事件之前的夏天,他(蔣介石)就在廬山舉行擴大會議,討論當時提出的,特別是少帥在東北的集團提出的對日采取強硬態度,和直接抵抗日本侵略的政策等要求。委員長是個現實主義的政治家;他覺得必須對日談判。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精明的政治家,他不愿意公開明言直接談判的政策。”

  九一八之后,國民政府的《告全國民眾書》也說得很明確:“政府現在既已此案訴之于國聯行政會,以待公理之解決,故以嚴格命令全國軍隊,對日避免沖突,對于國民亦一致告誡,務必維持嚴肅鎮靜之態度。 ”而在事變后兩天,中共即發出抗日通電。

  但從東北開始,戰火早已燃起。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軍進攻上海,十九路軍抵抗;1933年,有熱河抗戰、長城抗戰;1935年,有“華北事變”,國民政府與日本達成《何梅協定》,實質上放棄華北主權,之后中共發出“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的八一宣言;至于東北義勇軍、東北抗日聯軍等,更是在冰天雪地里堅持了整整14年。

  所以,國民黨沒法兒紀念“十四年抗戰”,是歷史記憶的選擇問題,也是政治取舍的問題。但以東北義勇軍、東北抗聯為代表的抗戰,畢竟從1931年就開始了。

  歷史

  九一八之后,東北大地上活躍著的游擊隊伍,是共產黨領導的力量、“不服從命令”的官軍,以及民間自發力量。

  看看這些名字吧:國軍中的愛國力量,有公安總隊、警察、東北軍團;人民自發成立的,有諸如“東北民眾自衛軍”、“吉林自衛軍”,甚至還有“大刀會”、“紅槍會”及“胡子”等綠林人士;之后,“東北義勇軍”等力量,被整編為“東北抗日聯軍”。其領導者,則有共產黨員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周保中等。

  這也不止是東北人民的戰爭。就義于雨花臺的中共滿洲省委書記羅登賢,廣東人;烈士趙一曼,四川人;犧牲前在冰雪中斷糧五天的楊靖宇,河南人;中共東北反日總會黨團書記馮仲云,江蘇人;中共滿洲省委軍委書記周保軍,云南人。朝鮮的第一代領導人,如金日成、崔庸健等,也曾是東北抗聯的一員。

  6年間,在白山黑水的冰天雪地里,漢族、朝鮮族、蒙古族、滿族等不同民族的中華兒女一起,用游擊戰牽制了日偽軍近40萬兵力。

 

  記憶

  其實,學術界也一直有改掉“八年抗戰”的聲音。島叔查到一篇1987年的論文,就呼吁要接續“十四年抗戰”的表述。而在日本左派史學研究者那里,“十五年戰爭”的提法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有了,其起算點就是九一八事變。

  換句話說,“九一八”是一個節點性的事件,這一點也是史學界、以及黨派間可以公認的標志性事件。就連日本天皇也在2015年元旦時說,“日本應該借二戰結束70周年之際,借此機會好好學習以滿洲事變(中國稱“九一八事變”)為發端的那場戰爭的歷史,思考日本今后應有的樣子”。

  今年是七七事變80周年。改變抗戰時長的標準表述,也是為了更好地記憶那場戰爭。畢竟,人們如何記憶過去,也就如何面對當下和未來。總有一些記憶,值得被全民族小心呵護。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本書中所言:“我們既充分肯定1937年七七事變以后在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進行的全民抗戰,也充分肯定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后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抗日斗爭、特別是東北抗日聯軍的英勇斗爭和其他一些中國軍隊的奮起抵抗。”

  文/公子無忌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