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發展創科 莫再蹉跎

2017-09-28
来源:香港商报

   葉建明

  《跑贏智能時代》白皮書發布暨「HONGKONGX青年科技創新創業論壇」近日在香格里拉酒店隆重舉辦。白皮書提出,將「建設智能時代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上升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整體戰略目標。為此,馬化騰建議打出引進來、長出來、合起來「三張牌」,林鄭月娥提出了「八個方面的努力」——增加研發資源、匯聚科研人才、提供創投資金、創設共用空間、檢視法律法規、開放政府資料、改變采購制度、加強基礎教育。

  香港缺乏智本經濟

  香港又一次提出要打造世界新矽谷。這距離董建華提出香港要建數碼港的計劃過去了18年。

  1998年,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提出以資訊技術為基礎的計劃,希望發展成以科技產業為主導,配合創新科技和創意工業為核心的經濟體。港府提出了興建數碼港和中藥港的具體計劃。那時Facebook、推特還沒有踪影,Google還沒有上市,內地騰訊、阿里巴巴才起步,可以說,香港當時的創科思路至少在全球不輸於任何國家和地區,而且,香港擁有資金、人才等實現創新科技的豐富資源。但是,數碼港失敗了,最終成為房地產項目,其他的如矽谷計劃、中藥港最終都無聲無息。

  曾蔭權上任后,也提出發展包括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等六大產業,但迄今香港依然原地踏步。

  重提往事,只是希望提醒當權者,構想固然美好,如果不總結過去失敗之原因,或許再過10年20年,香港科技創新發展如故,我們就是在龜兔賽跑中那隻在大樹下沉沉睡着的兔子。

  依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最新排名,全球十大金融中心依次為:倫敦、紐約、香港、新加坡、東京、上海、多倫多、悉尼、蘇黎世、北京。依據排名,香港再次奪回全球金融中心前三甲的地位,再現「紐倫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

  然而,香港在科技創新方面完全無法與紐約、倫敦相提并論。紐約、倫敦已與矽谷齊名,是全球三大科創中心。依據美國創業基因(StartupGenome)2017年全球科技生態系統報告,全球十大科創中心為:矽谷、紐約、倫敦、北京、波士頓、特拉維夫、柏林、上海、洛杉磯、西雅圖。而香港的排名在20名之外。

  兩個指數排名具有一些重疊性,紐約、倫敦都進入了兩個排名的前三,北京、上海都進入了兩個排名的前十。三藩市(矽谷)和波士頓(美國東部矽谷)都進入了兩個排名的前二十。金融中心排名第四的新加坡,同時也是科創中心排名第十一。

  資本+智本,是現代經濟運行中最重要的要素,猶如比翼齊飛的兩翼,是世界頂級城市的標配。「資本經濟」是「麥子經濟」——投入一斤麥子,加工成麵粉、麵包,增值5倍、10倍;「智本經濟」是「種子經濟」——投入一粒種子,然后生根、發芽、成長,增值百倍、千倍。為此,任何一個政府、社會都不會輕視。

  與香港一樣,倫敦、紐約最早是制造中心、貿易中心,之后升級為金融中心。在金融危機之后,倫敦、紐約又向科創中心轉型。如今,倫敦已成「世界創意之都」,紐約如今也成為美國的「東部矽谷」。北京、上海,也開始后起直追。

  而香港「資本經濟」發展良好,卻缺乏「智本經濟」,兩翼缺一翼。

  香港要發展智本經濟,有不少得天獨厚的條件,人才資源豐富。香港區區一千平方公里土地,竟擁有四所世界頂尖大學,QS2018世界大學排名TOP50中,就有港大、科大、中大、城大。相比之下,倫敦也擁有四所,矽谷、紐約、波士頓、北京各有兩所,上海只有一所。

  港經濟蝶變未發生

  基於大學資源,董建華當年把香港定位為亞太創新科技中心,為此成立了創新科技委員會,由矽谷的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長田長霖教授擔任主席,撥款50億港元設立了創新及科技基金,建立了數碼港,并於1999年啟動香港創業板——亞洲版的NAS-DAQ。2002年,董建華在香港科學園揭幕禮上說:「香港經濟需要作出重要的、根本的、深入的和前所未有的轉型。」

  然而,香港經濟的蝶變并未發生,至今沒有出現類似華為、騰訊、華大、大族、大疆之類的獨角獸。

  為什麼?原因一,氛圍差,泛政治化蒙蔽了雙眼。

  發展創新科技是社會各界的共識,世界先進國家和地區無不趨之若鶩。但在香港,一切都泛政治化了。反對派不僅在23條立法、普選等政治問題上較量,在創新科技局的成立上也竭力反對,立法會一再「拉布」,拖了整整三年。

  此次《跑贏智能時代》白皮書發布會,亦被十幾所大學的「港獨」口號所淹沒,參加此次會議的大學校長也只有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一人。令人擔心,林鄭的美好願望是否又是曇花一現?

  泛政治化的黑手無處不見。不久前香港一家創新型企業,號稱「貨運版Uber」的物流供應商GOGOV-AN與內地58速運合併,合併后的新公司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同城貨運平台。就這樣一個互補共贏的企業行為卻被一些人攻擊為「染紅」,網上謾罵聲四起,給企業極大壓力。創辦人林凱源對此甚為不滿,「我唔想香港剩係講紅唔紅」。

  科創生態,需要一個不被「民主」挾持的政府,需要一個不被「政治」綁架的社會。

  原因二,意識差,温快錢的傳統阻礙創新。

  在香港,炒樓花賺得快,做金融既來錢又體面。去年香港4個狀元,3個學醫,1個學法。香港有一批世界級富豪,都是房地產起家。

  目前,香港只有3.6%的成年人從事創業活動,低於美國的8%和內地的18.8%。

  原因三,研發投入少,經濟轉型不能單靠市場力量推動。

  政府的技術和資金支持是培育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推動力,政府需要適度有為,進行產業投資,努力建立競爭優勢。

  香港研發投資2001年為71億港元,2013年為156億港元,研發投入強度分別為0.54%和0.73%,只能算是非洲水準。2014年的「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TSSSU),為6所世界一流大學提供每年最高2400萬港元的資助,一所大學只得400萬港元,比一個議員一年的經費還少。

  創科局成立之后,提出了180億港元的資金申請計劃,其中80億元用於科學園擴展。今年已啟動一個20億元的「院校中游研發計劃」,將啟動一個20億元的「創新創投資金」。相比之下,今年深圳政府拿出800億元人民幣作為發展引導基金,其中創新創業200億元,新興產業200億元,以此作為槓桿,撬動十倍以上的社會跟隨資金,形成5000億元的資金規模。

  香港已經蹉跎了20年。未來10年20年,我們能看見香港的「智能時代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嗎?

  (作者是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福建省政協常委、香港福建社團聯會副主席、香港泉州同鄉會會長、嘉鴻集團董事長)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