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高标准高质量组织规划编制,有计划分步骤推动新区建设。
近期,关于雄安新区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建设,不断有新消息传来:不搞土地财政,以公租房为主,政府与百姓当“股东”共享发展红利……每一条都特别令人振奋,备受社会关注。
很多人关心:雄安新区发展思路有了,那城市建设规划进展到哪一步了?未来雄安新城究竟是个什么样?这不,重磅消息来了!
规划编制原则
雄安新区规划编制,大的原则是这样的:牢牢把握河北雄安新区功能定位,按照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平原建城的要求,体现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城市风貌特色,努力编制出经得起历史检验、国际一流的新区规划。
城市建设框架
雄安新区城市建设,大的框架是这样的:充分体现自然风貌,编制好白洋淀环境治理、成片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规划,确保新区蓝绿空间占比70%以上。要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新区规划建设与当地历史文化传承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坚决做到“三个不建”
“目前,新区规划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取得积极进展。雄安新区城市建设,坚决做到‘三个不建’:不建高楼大厦,不建水泥森林,不建玻璃幕墙!” 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表示,新区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格局。
在人们印象中,高楼大厦、玻璃幕墙几乎成了大城市“标配”,楼盖得越高,越显得高档气派。大城市土地值钱、人口聚集,建好了房子不愁卖,于是越建越多变成了“水泥森林”。但实际上,这样的城市可能并不宜居,也不是人们理想中的工作生活之所。雄安新区建设,显然不想走这样的老路。
“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就是按照平原建城的要求,尽可能体现原有特色风貌。” 雄安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宝玲介绍,建设新区绝不能搞标新立异,更不是生搬硬造,不能人为的搞点什么出来。有河的地方就有河,高的地方就高,低的地方就低,顺应自然,着力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宜居新城区。
确保新区蓝绿交织
雄安新区要蓝绿交织,蓝色主要是指“华北明珠”白洋淀,绿色则是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城市规划还划出了一条硬杠杠:确保新区蓝绿空间占比70%以上!这意味着,新城的绿色生态面积非常大,基础设施、生产生活占地则不能超过30%。
“新区确定了白洋淀生态修复的三大目标,一些治理项目已经开工实施。同时,新区还将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建设平原近自然森林,从人工林逐渐演替为天然林,构建绿色生态新格局。”刘宝玲表示,目前新区已经开始在175亩的造林实验,从规划设计、苗木选择、技术支撑、施工管理,招投标、后期监管、行政指挥等环节进行全链条落地实验,积累经验,编制《造林手册》,开展培训。今年秋冬还将启动面积为一万亩的片区造林。到2030年,新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0%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倍。
“哇!这不就是住在森林公园里了吗?这样的环境太有吸力了,非常令人向往!”看到这样一个规划蓝图,在北京工作的很多年轻人都发出了惊叹。
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络
令人惊叹的,还远不止这些。按照规划,雄安将构建快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未来新区四通八达,是名副其实的轨道上的城市。无论你是在雄安工作还是在北京工作,距离绝对不是问题!这样的新城,放眼全国甚至全球,也称得上“稀缺”品种。
12家规划团队参与设计
“新区规划编制工作,有300多名全球一流专家参与,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刘宝玲介绍,9月21日,新区开展了启动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从顶尖的百余多家规划团队中,优选了12家参与设计。目前,新区对这12家团队提出的城市设计方案反复比选出优秀方案,并充分吸收其他方案各方面靓点进一步提升完善。
“无改革创新,无雄安价值。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始建设。”陈刚表示,新区规划建设是千年大计,必须要有历史耐心,统筹谋划、精心规划、谋篇布局、举棋落子,因为这不单单是物理空间的规划,每一项设计都必须体现新的发展理念、正确的城市价值观。城市的整个建设、运行、管理与体制机制政策密切相联,两者高度融合,才能使规划更好落地,建设好发展好! 这是一个庞大的创新性系统工程,唯有创新方可实现,新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新区的价值在于创新!
记者从新区管委会了解到,目前新区正抓紧研究,将先行启动一批符合新区定位和规划方向、现实急需且条件成熟的重点项目,争取在交通基础设施、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文化保护等领域率先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