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香港融入國家當其時

2017-10-24
来源:香港商报
  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福建省政協常委、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  葉建明
 
  中共十九大擘畫了中國未來30多年的發展藍圖。這份振奮人心的畫卷涉及到國家的方方面面,也遍及了祖國的每一個角落。其中,為港澳融入國家發展新時代、把握歷史機遇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具體要求。「十三五」確立港地位
 
  在習近平所作十九大報告中,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一個亮點。習近平指出,香港、澳門發展同內地發展緊密相連,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訂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
 
  在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在民族復興、中國夢漸行漸近的時刻,香港同胞將會同祖國人民一道,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用祖國偉大榮光。其中,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一個重要標誌。
 
  融入國家發展,一方面是香港自身發展所需: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國兩制」成功的基礎保障,國家的快車,將會載着香港一起前行;一方面是香港為國家發展作貢獻的職責所在:作為國家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到這一場偉大的民族復興之中。
 
  回歸祖國后,香港納入了國家治理體系,香港的發展融入了國家發展大局。國家經濟快車的提速,給香港帶來發展機遇,國家開始將香港納入國家的發展規劃中。2006年通過的「十一五」規劃里,已經對香港發展有所提及,明確強調國家對香港經濟發展給予「支持」、「促進」。不過那時香港并沒有單獨列章,規劃中對香港也沒有明確的指標。但是到了5年后的2011年,「十二五」規劃開始明確將香港納入國家的規劃之中,其中有一個章節「深化內地與港澳經濟合作」,專門談及兩地合作與融合,并且給了香港明確的定位與角色,這是回歸后香港首次參與到國家規劃當中。而在2016年出台的「十三五」規劃,更是確立了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及對外開放中的重要地位。大灣區應高度融合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規劃、建設和發展。首次將粵港澳大灣區列為國家的重大戰略。而十九大,更是明確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香港融入祖國,先從融入大灣區開始。
 
  數年前,美國學者理查德弗羅里達通過衛星觀看全球夜景時發現,在東亞地區的香港和深圳,出現一片連綿耀眼的城市燈光。他以一個「合成詞」將其命名為「香圳」。他認為,「香港+深圳」很有可能取代東京的地位,成為與紐約、倫敦站在一起的第三大「世界城市」。如今,中國的大灣區設計已經遠遠超越「香港+深圳」,這里有兩種政治制度、兩個特別行政區,兩個改革開放特區,三個自由貿易區,以及集金融中心、創新中心、物流中心、生產基地於一體的天然優勢,如果能夠融為一體,將會在世界城市群產生極大的競爭力,有望在國家走向復興的路上成為排頭兵。
 
  理論上,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融合,應該不難,因為有歷史、文化、血緣和經濟的緊密關系。不過,香港回歸20年,融合的話題一波又一波,雖有成果,但依然不甚理想。在十九大已經吹響集結號,民族復興的曙光已經越來越明亮的今天,僅僅是坐而論道,空談融合已經遠遠不夠了。時代在召喚,自身有需要,此時不務實行動還待何時?當然,若是消極抵制融合,更是不智之舉,有如螳臂擋車。
 
  香港融入灣區障礙在哪里?一是香港一些人以「兩制」作壁壘,抗拒融合;二是一些基本觀念上的問題,如融合中誰來當老大,由誰來主導,會不會被吃掉等等無端的擔憂;三是本土利益至上,總是算計,合作對我有多大好處。
 
  事實上,特區是「一國」之內的特區,特區與內地融合,既有國家的需要,更有香港自身發展的需要,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香港小島,未來只有依賴國家的充足資源才能解決自己發展的短板,這是不容置疑的。况且,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從國家利益出發,從國家戰略高度、在全球視野下謀劃最具競爭力度的中國板塊,目標是建成世界最具活力最有創新的大灣區、亞太區域經濟的重要節點、重要服務業基地、國際企業運營樞紐,同時在國際產業分工鏈條中占據更高端位置,協助中國完成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跨越。
 
  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不會只是地理相近的灣區和經濟整合的灣區,還可望建成體制制度融合的灣區,將逐步形成共同利益機制、資源配置機制和經濟運作機制。通過改革和創新,完善一種適合國家未來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
 
  這是香港的一個重大戰略機遇期。過去20年,香港的發展得出一個真理,那就是首任特首董建華得出的一個結論: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香港融入祖國,當其時也。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