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专家巴特勒:随着中国经济趋向成熟和再平衡,能源结构将会改变,这也将进一步塑造整个世界能源市场的格局。
全球能源市场的下一步在令人不安的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不安不是因为中国人做错了什么——他们没有做错什么。中国的能源政策是理性的,而且基本上是可预测的。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问题在于中国在能源市场上变得如此举足轻重,以至于中方的一举一动(或者不作为)都可能产生冲击波(往往是有意的),波及系统的每一部分。与此同时,结局的可预测性已受到侵蚀。我在最近的文章中描述了中国未来能源战略的不确定性,这让中国的能源政策在一个已经在艰难适应多种变化的市场上成为极大的颠覆力量。
别忘了这些事实。在过去30年里,中国已经让逾5亿人摆脱了生存贫困状态。那些人现在是商业能源供应的消费者。在过去10年期间,汽车保有量每年增长19%。中国过去在经济上基本自给自足,现在则是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主要进口国和出口国。如今,57%的中国公民居住在城镇。现在能源需求比40年前高出近3倍,占到全球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一。
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煤炭以及近年的进口石油推动的。但随着中国经济趋向成熟和再平衡,能源结构将会改变。问题在于,目前我们还无法知道这种变化如何或者何时来临。
想想下面3种不同但都完全可信的可能性。
首先,中国成功地开发页岩气(可能是致密油)。中国肯定有这些资源;美国能源情报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的数据显示,中国有大约1115万亿立方英尺的储量,还有大片地区有待勘探。唱衰经济上可行的开发前景已成为时尚,但完全有可能的是,在今后几年内,国内页岩气供应可能会取代进一步的进口需求,甚至让中国实现天然气自给自足。
目前,中国使用的天然气有三分之一依靠进口,主要是液化天然气(LNG)。在对该行业的长期预测,以及从俄罗斯到澳大利亚的全球天然气生产企业的计划中,各方几乎全都认为中国的进口将会增长。例如,国际能源署(IEA)在其新版长期展望中预计,到2040年进口量将会增加四倍。按照这些数字,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之一。因此,想象一下,如果这些进口受到严格限制甚至被消除,冲击力将有多大。
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任何这么想的人应该好好看看过去10年美国发生的情况。一个本来预计要大规模进口能源的国家,却由于意外地成功开发页岩资源,现在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出口天然气。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第二个可能性。假设中国变得对依赖进口石油感到紧张——通过易受攻击的马六甲海峡运输安哥拉、波斯湾、委内瑞拉等产地的石油。假设中国重燃自给自足的传统愿望,对于逾1200万桶石油/日的进口规模(国际能源署对203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的预测)觉得不可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进口石油只会用于没有替代能源的特定用途,而个人机动性需求将通过规定使用电动车来满足。
剩下的石油需求——比方说600万桶/日或700万桶/日——可以通过与沙特和伊朗等少数听话的供应方签署长期采购协议来满足。对世界市场而言,后果将是总需求减少,开放贸易量显著减少,增强价格剧烈波动的可能性。
第三种可能是,转向基于服务和个人消费的经济被证明在政治上具有过大的挑战性。最终而言,中共的权力取决于保持整个国家的稳定。地区割裂的风险是切实存在的。关闭数以千计的矿山和工业企业可能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中共将不会希望被视为造成失业。其结果是,煤炭消费量将保持高位,排放量也会居高不下。
难道这不会使城市空气质量问题恶化吗?不一定。在空气质量问题最为严重的主要城市,工厂很可能被关闭,因为存在替代就业机会。但从全国范围来说,煤矿可能继续运营,通过中国不断扩大的特高压输电网向城市输送电力。
在上述每一种情形下,在中国发生的情况(基于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完全理性的理由)都会塑造整个世界的结局。这一点也适用于可再生能源(中国正通过技术进步和低生产成本改变全球市场)、电动车以及核电(北京方面将利用其新一代较小型反应堆在与老牌企业的竞争中胜出)领域,尽管是以不同的方式。
无论从什么意义上说,力量平衡正在转移。未来能源市场将由中国塑造。
作者:能源专家 尼克•巴特勒 译者:裴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