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九巴事件的多重教訓

2018-03-02
来源:香港商报

  作者:李明生

  近日九巴工潮可謂有驚無險,罷駛行動雖一度引起各界恐慌,惟在只獲少數車長響應之下,結果陷入「示威變示弱」之窘,而在勞資雙方對話之後,工會發言人葉蔚琳正式宣布暫停行動,並拋下一句「俾我好好休息一下」。

  九巴實應認真加薪

  平情而論,九巴的薪酬調整方案,確有玩弄數字遊戲之嫌。經計算後,新機制僅僅將原先的花紅金額,撥入基本薪金之中,意味車長實際所得未必增加,所謂加薪之說難免惹來偷換概念的失實批評。然而,無論如何,將不確定或可變動的花紅,變為確定兼固定的底薪,始終都對車長有利無弊。難道反過來,將薪酬計算辦法還原基本,才最符合車長的利益嗎?事實上,換作其他打工仔,見工時面對類似兩份合約,相信絕大多數都會選擇底薪較有保障的。所以,與其批評九巴薪酬方案是偷換概念,其實批評人者何嘗不是同樣偷換概念?

  話說回來,九巴實應認真加薪,從而吸引更多車長,以紓緩因人手不足而導致駕駛安全下滑的問題。大埔車禍便疑因沒有更合適的車長所致,所以,透過改善待遇來確保安全,無疑是該次悲劇的血的教訓。

  抗爭愈益激化

  然而,九巴方案不夠進取及吸引的因,又是否足以構成車長發動罷駛的果?近年社會有種風氣,就是只要找到對方的碴,則不管過失多大,都動輒用上最激烈、最極端、最嚴峻的手段抗爭。早前浸大學生衝擊佔領語文中心的事件亦然,難道就沒有較溫和的辦法表達訴求,又或可以由低至高地逐步升級,而非一開始就出動殺手?「和理非非」之沒落,正好折射了抗爭手段的最大化傾向,而訴求與手段亦日漸變得不相稱起來。

  損人利己惹反感

  進一步言,抗爭手法也愈來愈損人利己。事實上,罷駛豈不是劫持乘客利益以至全港交通作為籌碼,以爭取自身薪酬福利的改善?當然,九巴安全質素得以提高,乘客還是最終得益者;不過,就似「佔中」單方面以為是幫廣大市民爭取民主般,到底市民及乘客是否支持抗爭手法?抗爭手法有否取得民意授權?爭取目標又有否得到廣大市民認同?抗爭者似乎都自把自為,甚至監人乃後。

  觀乎絕大多數的九巴車長無參與罷駛,不少還在車廂貼出「葉蔚琳不代表我」字樣,正好凸顯他們對這種劫持乘客及監人乃後做法的不以為然。會員人數最多兼數倍於葉蔚琳的「月薪車長大聯盟」的「汽車交通運輸業工會九巴分會」,便反對罷駛,另外會員人數排第二並倍多於葉蔚琳工會的「九龍巴士職工總會」,也表達了同樣立場。車長如是,乘客自然就更反感了。

  罷駛鬧劇得以安然過渡,說明過激手段不獲市民支持,道理跟其他抗爭行動「示威變示弱」同出一轍。還望類似思維能夠知所收斂,過去經驗印證,香港的示威鐘擺已經轉向,過激手段注定失敗。然而,即使九巴貌似贏得勝利,惟加強與員工間的良性互動,確保人手充裕及行車安全的步伐仍不能夠停止下來。唯有如此,才是從錯誤中學習,避免再次釀禍的應有之義。

[责任编辑:吴梓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