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 陳建強
陈茂波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指出,為了把握機遇,必須正視制約香港經濟以至社會發展的土地和人力問題,當中的土地不足問題長期困擾香港社會,不但影響民生,而且限制未來發展,必須下大決心積極解決;但諷刺的是,導致庫房連年「水浸」的原因,就在於房地產方面的收益,而收益越大,死結越盤纏,更精優的財政預算案都只能懸虛。
公私營房屋均不足
香港人的人均生產力名列世界前茅,但居住環境卻日趨惡化,而居住環境長期得不到改善,並非可用土地不足,而是約76%土地因種種原因被限制使用,任由曬太陽,更經常遭環保團體或地區人士反對,令土地供應存在不確定變數,因而在供求脫節和經濟持續繁榮之下,地價和樓價長期被催谷飆升。
在實際供應方面,未來5年公營房屋預計建屋量約為10萬夥單位,包括約7.5萬夥公屋單位和約2.5萬夥資助出售單位,較目標落差超過30%;預計未來10年只覓得興建23.7萬夥單位的土地,距離長策目標的28萬夥,尚欠4萬多夥單位才達標,而這只是最樂觀的估算,若我們假設未來10年跟未來5年一樣較目標落差30%,未來10年將只有約2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落成,較「長遠房屋策略」28萬個的目標少近8萬個。
私樓方面,追落後同樣吃力,雖然未來5年預測落成量達標,但仍難以追回近年的供應短缺,因為自2013年實行「長遠房屋策略」後至2016年,每年的私樓落成量均不達標,4年累計供應落差逾2.4萬個單位,予人住宅供應仍然有限、樓價有升無跌的感覺。
啟動填海造地大計
須強調,公營房屋供應持續滯後,政府雖已嘗試聯繫非政府機構、本地房地產企業及慈善基金,推行低於市價的分租房屋,亦善用現有閒置的政府土地或物業,但數量不足,僅屬先導示範,在財政、土地資源、乃至人力投入,更是明顯落後於現實需求。
為求紓緩房屋困局,政府提出了不少思路,包括填海、市區重建、發展新界、大規模填海,以及將「綠置居」和「白居二」恒常化等,但要大幅增加公營房屋和資助性房屋,還需要有大手筆、大動作、大投入,並制訂相關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確定增加供應的預期,讓市民看得到方向和希望,為市民在樓房的向上流通搭建更暢順的階梯,打破越住越貴、越住越細的畸型圖像。
香港不是沒有地,只因一句官商勾結、一句環境保育,就令有地不能用,有海不准填,「無殼蝸牛」白受煎熬!死結若不解,大家只能乾磨耗,花大錢也不能破僵局!政府的決心和魄力,就決定政策的成敗進退。
事實上,本年度累積破紀錄的財政盈餘與儲備,政府具備豐厚財力,全面啟動填海造地大計正合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