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扶持中小企猶有不足

2018-03-12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中小企業總會會長劉炳均

  預算案的第110段是扶持中小企措施,例如注資及優化「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及延長「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的特別優惠措施的申請期限,這些建議是合情合理,但向「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下稱基金)注資15億元,則有商榷餘地。這個基金是針對內地設廠的港資企業,上限是港幣50萬元,目的是令港商繼續留在珠三角地區生產。

  基金微不足道

  建立品牌是長期的市場策略,動輒需時十數載而推廣費用更不是中小企業所能負擔,區區50萬元微不足道。至於升級轉型,將生產自動化及數碼化,更加是可望而不可即。筆者建議將基金轉為扶助本港的中小企,例如擴充勞動力及租金特惠等措施,因為勞工短缺及租金昂貴乃中小企致命打擊。措施包括:

  一、租金可作雙倍扣稅,例如租金100萬元可作200萬元報稅。二、按中小企的營業額資助部分租金。三、現時的租金絕大部分包含差餉,所以每季寬免差餉2500元對作為租客的中小企沒有得益,建議立法規定業主要在租金上扣除所免差餉,回饋中小企業。四、增加交通津貼及在職家庭津貼,釋放更多勞動力。五、對65歲的退休人士,可以豁免他們的薪俸稅,鼓勵他們再次投入勞動市場。香港勞動市場目前全民就業,失業率低於3%,醫療服務及基建工程均缺人手,筆者認為可以輸入勞工,但只限於政府醫療服務及公營房屋基建,期滿要返回原居地。

  預算案認為香港稅基狹窄,因為稅收大部分來自地價及物業交易。以2018至2019財政年度為例,特區政府預計稅收中的25.7%來自利得稅;20%來自地價;16.5%來自印花稅及9.1%來自薪俸稅,共占總收入約七成,而大部分的收入直接及間接跟金融及地產有關。筆者認為稅收可以有限度調校,但目標主要是改善社會融和及收窄貧富差距,例如特區政府可以徵收主板上市公司的股息稅與內地H股看齊(后者的股息已扣除10%的股息稅)。至於環保稅及奢侈品稅都可以考慮,但目的都是實現一些社會責任而不是為增加收入。香港要維持一個簡單及低稅率的經濟體系,否則很難與鄰近地區競爭。

  只顧上游忽略下游

  與其說香港稅基狹窄,不如說香港行業狹窄,因為香港的服務業占香港GDP 90%以上,而制造業僅約1%而已。預算案提出500億元注入創新科技範疇,包括200億元發展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100億元;預留100億元予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平台及100億元改善科學園設施。筆者認為只顧及上游的創新及發展科技,而忽略中下游的制造業及市場品牌推廣,無疑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舉措,對香港的中小企及整體經濟毫無裨益。香港有創新科技人才,但礙於香港的中下游配套不足,任何新發明只好申請專利,然后拱手於人,故此這500億元應該將部分轉為開發價值鏈的中下游而剛剛成立的「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下稱委員會),可以為香港的工業尋找新方向及為經濟多元化定位。但委員會不應太集中於高科技產業,因為這并不是香港的強項,且投資不菲。

  香港有很多優勢可以加以利用,例如香港是「長壽之都」。香港投資推廣署可以推廣這個美譽,吸引國際有品牌的藥廠來港生產藥物及健康補充食品。農業生產及自動化也應該列入討論範圍,這不單是經濟問題,也是全民健康問題。

  預算案估計2018至2019財政收入為6045億元,支出為5579億元,盈餘估計為466億元。土地出售及物業轉讓印花稅的收益是受經濟及政治因素影響,不應視為恒常收益,要當作意外之財,所以應該低估,才算是穩健的公共理財之道。如果明白這一點,香港市民就不會譴責財政司司長近年的財政預算,屢屢低估財政盈餘。不過,特區政府對香港的長期投資及經濟多元化,也應該有承擔,突破性地用一部分財政儲備作策略性及長遠發展,以免香港失去競爭力。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