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鱼苗
現時全港登記的淡水魚養殖戶有百多戶,相信現在只有泰叔仍在捉魚苗,據他說,半世紀前捉魚苗仍很盛行,小時與父親申請6個月期沙頭角禁區紙,由鹿頸去沙頭角碼頭捉魚苗,那時有幾百人齊齊捉,十分熱鬧。到70年代,人數開始減少,一些人轉行做其他工,到80年代中,內地烏頭魚苗輸港,捉魚苗者更少,2、3年前還有一名行家仍有捉,但近年膝蓋不行,已絕迹海灣。
足迹遍布新界河流海灣
泰叔所捉魚苗主要是烏頭魚苗,其次是捉小量的鱭魚苗、濸魚苗及鱸魚苗,足迹遍布新界的河流和海灣,如大埔太和恏林村河對出,大圍城門河,東涌舊碼頭,西貢的泥涌、對面海、相思灣、布袋澳等,今年相思灣去得最多,其次是布袋澳。他解釋相思灣多人住,布袋澳有酒樓,廚餘有油分,魚苗會食飯頭飯尾吸油,而沙灘邊也多青苔,可供魚苗吃微生物。
上月19日,記者做跟車,坐上泰叔的貨車,從上水出發往西貢相思灣捉魚苗,同行還有郭太。這時期捉烏頭魚苗已晚了,若不是對記者早作承諾,應不會出車,因為路途不短,去的地方會因應魚苗多少而決定,一出去就一整天,若收穫少,油費划不來。
所謂捉烏頭魚苗已晚,是因為牠有分季節性。泰叔說,由小寒開始至立春后都可捉,頭一批叫小寒,數量不多,放回塘養長得慢,多數不去捉;到大寒及立春,這兩批魚苗「靚濜」,是大捉特捉之時,大約一周去兩三天。立春后那批魚苗叫尾水亦叫「翻花」,量少又大條,亦很少捕捉。泰叔指不知是否受全球暖化影響,近5、6年烏頭魚苗比預定時間早了出現,如今年未到大寒烏頭已孵卵,他們去到已經遲蒙,年尾凍的次數亦不夠,今年魚苗少了些,所以只捉了15、16萬條,較原定的20萬條少。
自己捉魚苗存活成數高
泰叔偕妻子在相思湾岸边捕捉鱼苗。
乘車大約一小時就到相思灣,灣岸滿布漂亮村屋,泰叔對這里的環境很熟悉,很快就找到位子泊車,跟住與太太穿上腰以上的防水靴褲,戴上笠帽,拿着膠桶、膠水勺、漁網及長竿,走落滿布大小石頭的海灣。兩夫婦在近岸處來回緩慢走動,當發現魚苗獵物,即快速張網圍捕,之后用膠水勺將魚苗連海水倒入桶內暫養。大約走了半小時,他們暫時鳴金收兵,數一數桶內魚苗,烏頭魚苗只有數百條,果然是尾水那批魚,量很少,泰叔說,很多都游回大海了,况且海水有些紅潮,不利魚兒埋岸。
泰叔這樣的在水中邊走邊捉已超過50年,如此堅持,除為了節省成本,自己捉回來的魚苗存活成數也高些,直接過塘養有八九成,內地來貨經過運輸及打氧等因素,成數低至七八成,若先儲塘養,成數又再低兩至三成。烏頭原本是鹹水魚,魚苗要經過塘水溝淡的過程,讓牠們適應魚塘水質,才可養殖成為淡水魚。
鱼苗落网,慢慢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