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這個城市的報刊亭消失了,你可能根本不在意

2018-04-26
来源:新經典文庫

  上海曾有3000多家報刊亭

  是這個城市文化的標杆

  去年說只剩下不到200家,但這個數字還在銳減

  現在,市中心最繁華地段的攤位都面臨關門潮

  就像我們對文字耐心的逐漸消失

  最可怕的是,你可能都沒在意

  “咚”

  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丟下一枚1元硬幣,拿了份新民晚報匆匆離去。

  六十多歲的報刊亭老板老梁坐在一大堆雜志報紙裏,手一伸不到一秒鍾快速地收好錢,好像一切都沒發生。

  倆人之間什么話都沒說,這一來一回的動作卻十分默契。

  因為這個簡單的動作,老梁一天要重複200多次,而每天這樣的日子他已經經曆了20年。

  但到這個月底,這樣的日子就要結束了,老梁已經收到了關停的通知。這家報亭在上海市中心最繁華的地段,每天人流量眾多,是東方書報亭銷量最高的幾家之一。

  上海最早有3000多家報刊亭,現在只剩下200多家。

  報刊亭的關停風還在繼續,其實早在前幾年,很多郊區報亭就因為經營不善而消失。現在市中心最繁華地段也面臨關停。

  老梁經曆了報刊亭從輝煌到落幕的20年。對於即將的離開,他說:“我沒什么大想法,就算只開一天也希望大家看到我賣的東西開心。”

  主編都愛來我這問雜志賣得好不好

  “全世界都來我這裏買雜志,我還上過電視台呢,有日本的電視台來采訪我,給我做了個節目。”

  老梁在上海中心的黃金地段開報刊亭20年了,他經曆了紙媒最輝煌的歲月。

  “最好一天輕輕松松能賣幾百份報紙,你們外灘畫報一直都賣的很好,我還老去你們那喝茶呢。”

  據老板回憶許多老一輩還是愛看報紙,像《參考消息》就很好賣,買雜志的更多是中產階級的人,《伊周》、《VOGUE》都賣得很好。

  除了雜志,因為附近有所小學,還有很多孩子會來光顧,買些小遊戲機和小漫畫書。

  在報刊亭的一角還堆著一疊帶著些灰的雜志海報,這讓一同前去的攝影同事興奮不已。

  帶著些歲月味道的灰塵印在多年過去還不過時的封面,讓人不禁想念在陽光下的午後翻閱一本印制精美雜志的喜悅。

  因為和雜志報社打了十多年交道,許多雜志的主編、發行和老梁都是老交情。“他們家在xxx路xx號,那家在xx路拐角,這些雜志社在哪裏我都知道。”

  最早有一本日本雜志還沒中文版的時候,他就想賣,可是沒和上海部門溝通好發行的問題。結果有一次雜志負責人,不知是否恰巧來到他的報刊亭,來詢問雜志賣的好不好,發現了發行的問題。

  兩人聊得很開心,負責人幫忙解決了發行問題,還每個月給老梁寄各種她喜歡的雜志,一來一回2人還成朋友了。

  有時候,有些雜志的編輯還會來問老梁的意見。“他們都會來我這打個樣,試試看。”

  我不愛玩手機

  還是拿在手裏的雜志才踏實

  有人把報刊亭慘淡經營原因歸為“主要還是受到了網絡的沖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上獲取信息”。

  老梁卻不這么認為,“馬雲搞互聯網這些年,其實對我沒什么大影響。”

  很多我這裏的老客人,不喜歡擺動手機的,他們覺得拿本書拿本雜志才叫有腔調。”

  對網絡上鋪天蓋地聳動的標題、真假難辨的新聞,老梁直搖頭。

  他摸了摸眼前的一張報紙說:“也許是我年紀大了,我就愛看這些個接地氣,實實在在發生的事。”

  別看老梁也一把歲數了,各國的雜志全是如數家珍。“多好看呀,我不懂時尚,可是擺著就覺得好藝術,看著舒服。”

  當我們談起紙媒被新媒體沖擊而紛紛停刊的消息,老梁不忿地說:“怎么不好賣了?你看這還放這著一箱剛進的《VOGUE》,之前的一下午就賣完了。”

  不過報刊雜志確實利潤微薄,各報刊亭售賣最好都是幾塊錢的報紙,一份報紙的利潤只有2分錢。

  “可惜了,停掉的都是好雜志啊。”面對現狀,老梁也只能無奈感慨。

  這裏不止雜志報紙,還有濃濃的人情味

  “我和別人不一樣,別人都說我傻,但我是在報恩。”

  老梁開這家報刊亭20年了,當初沒了工作,就靠這報刊亭維持一家生計。

  “我沒什么大想法,我就想為人民服務,大家看到我賣的東西開心。”

  現在的季節,走在上海的路上,總會被空氣裏飄著的好多“梧桐絮”所煩惱。老板的報刊亭最醒目的地方掛著口罩,上面還有一行字——70歲老人,免費領取。

  其實細看,這裏甚至都不像一家報刊亭,另一頭還掛著一則蛋餅攤的招聘啟事。“哦,那是我鄰居,能幫就幫了。”說起這則招聘,老梁解釋到。

  這位賣蛋餅的阿姨也是老梁的老客,別看平時總在搗鼓蛋餅,最喜歡的確是《讀者》和《文摘報》。

  正和我說著,突然來了位60多歲的老先生,熟門熟路拿起了一期《Gap Press》左右端詳,還問起最新版到貨了沒。

  老梁忙接上茬,兩人完全聊high了。

  看著他倆不急不慢地聊天,聊著雜志、聊著晚上吃什么,粗茶淡飯配著雜志報刊竟出奇地和諧。

  臨了,老先生買下雜志,回頭對我說:“我天天都得來這買點雜志回家,順道聊一會。”

  報刊亭其實不止是一個兜售雜志報紙的地方,他更是都市文化的一部分,無論在文藝作品中,還是在人們的現實活中,報刊亭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

  當我買了3本雜志,著急往塑料袋裏裝時,老梁說了一句:“不要急,慢慢來。”

  在抖音快手不斷霸屏的時代,我們沉迷著短短幾十秒鍾不斷切換的新事物給我們帶來的刺激和新鮮。

  我們有多久沒有好好看一會紙質雜志報紙了?即使有時候買回家,也無法沉下心看完。

  逐漸消失的報刊亭,就像不知不覺失去耐心來讀一段文字的我們。我們麻木這種失去,直到有一天從繁忙中逃脫,從刺激中抽離才發現,慢下來品味生活美妙的能力不見了。

  “我真的不知道,要是沒了報刊亭,你們都去哪買雜志呀?”

  我回答:“書店、機場、便利店……”我絞盡腦汁竟說不出什么。

  “這哪夠呀?可苦了愛買雜志的人了。”老梁無奈地笑笑。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