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林鄭撑大嶼填海:未来可成香港第三CBD

2018-10-15
来源:香港商報

林郑昨日出席无线电视节目回应“明日大屿”计划提问。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周偉立報道:昨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接受電視節目訪問時,詳細解讀了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她表示,香港過去10多年沒有進行過大型填海,在大嶼山進行大規模、分階段填海1700公頃並不驚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明日大嶼」可採用不同方式融資,例如發債或鐵路上蓋發展、收回地價等,當局會按政府財政情況考慮具體措施。

  《施政報告》日前出爐,社會普遍關注土地供應和填海措施。林鄭月娥表示,若市民純粹透過傳媒、時事評論員和社交媒體的信息了解《施政報告》內容,恐怕產生偏頗,如批評「燒晒儲備」、「倒錢落海」、「益發展商」和「做大灣區人」等意見都不是事實。因此,她希望市民能花少許時間將整份《施政報告》閱讀一遍。

  特首:明日大嶼可成第三CBD

  林鄭月娥指出,建議在大嶼山大規模填海,是由於開拓新增土地出現困難。她強調「明日大嶼」計劃是分階段在未來20到30年間進行填海,新增的土地未必全放入土地儲備,有部分或會立刻起樓以應付市民住屋需求。對於有意見擔心「明日大嶼」計劃地點偏遠,或成為天水圍翻版。林鄭月娥澄清填海地點不偏遠,屬「離港島好近的地方」,有條件成為第三個核心商業區(CBD),並預計可提供30多萬個就業機會。

  而對於有說法稱只要作好新界規劃則能提供大量土地建屋,她慨嘆在本港開拓新土地政策工作很難,以2008年起推行的新界東北發展區為例,至今一塊地都未得到。林鄭坦言,現時若談到新界東北,大家聯想到的會是「新界東北衝擊立法會和告上法庭」。

  此外,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仍未交報告,政府就在《施政報告》中提及土地供應建議,有意見認為政府太心急。林鄭月娥回應稱,了解到房屋問題屬水深火熱,若她於《施政報告》「提都不提房屋」,叫大家等多兩個月後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市民又會話我堅離地」,認為她現時不是將18個選項排次序。她更強調自己不可能「一錘定音」,因有關建議仍需要跟程序,提交至立法會和行會。

  財爺:可以不同方式籌資

陈茂波表示,“明日大屿”计划宏大和长远。

  各司局長昨日亦於不同場合發表對填海造地的看法。其中,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於網誌中指出,社會聚焦討論房屋及土地供應範疇,尤其是「明日大嶼願景」,而政府矢志扭轉房屋問題的嚴峻局勢,致力推動香港向前。(網誌其他內容刊A13版)

  此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早出席一個活動後亦被問到「明日大嶼」計劃詳情。他表示,已留意到社會的討論,並強調因應過去10年土地供應緊絀,政府才提出有關建議以大規模造地,解決土地供應滯後的問題。他形容「明日大嶼」計劃宏大和長遠,消耗的資源除了用作填海,亦會用於發展相關的交通基建,而一個如此大規模的項目一定會分期進行,當局會按政府的財政情況考慮具體分期安排。他還稱,發展局未就計劃作仔細估值,部分支出一定會用到政府資源,但同時亦可以透過不同方式籌措資金,例如發債或鐵路上蓋發展、收回地價等。

  黃偉綸:不會出現天價填海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早上接受電台節目訪問時表示,「明日大嶼」填海計劃不會出現「天價填海」,目前本港每年製造1500公噸建築廢料,相當於可以填出60公頃的土地,另外可以購買機砂,東南亞亦有海砂供應。他估算東大嶼都會填海計劃單是填海就要1300億至1500億元,計算路道、排污等基建,費用大約就要5000億至6000億元,而現時收地的成本是每平方呎約1100元,相對填海每平方呎約1300元至1500元的成本,兩者相距不遠。加上即使政府做了短中期計劃,最多只能提供60萬個住宅單位,以每年需要新增4萬多個單位計,15年就會用盡。他形容,本港到了2033年就會「乾塘」,必須開拓新土地。

  黃偉綸還表示,政府會在2019年第一至二季就詳細工程進行研究,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其後向城規會申請,之後再向立法會就主體工程申請撥款,最快會2025年展開填海工程,相信過程中公眾有很多時間可以討論。

  黃偉綸指出,建立東大嶼都會是契機去「扭鬆」新界西北道路擠塞問題,不能將土地開發只落於洪水橋、新界西北等地區,否則會令新界西北道路擠塞問題愈來愈嚴重,而疏導去交椅洲是一個方法。他形容「明日大嶼」是「一石幾鳥」,將道路和鐵路連接屯門南、欣澳和港島北,而交椅洲位置距離港島僅4公里,如果日後有鐵路僅15至20分鐘就去到中環,更有利吸引九龍區市民移居。

  黃偉綸:須持續拓地應對未來需求

  【香港商報訊】記者周偉立報道: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昨日於網誌撰文,談及《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多項措施。他說,政府致力開發新土地資源,決心處理「地從何來」的問題,預計要在中長期大型新發展區及新市鎮擴展項目,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東涌、洪水橋等。這些項目相繼於2023至2024年起入伙後,土地供應短缺才會稍為紓緩,而為應付未來的需求,政府仍須持續開發土地。

  「明日大嶼」先造1000公頃人工島

  黃偉綸表示,「明日大嶼」計劃首階段在交椅洲附近建造約1000公頃的人工島,爭取於2025年開展工程,建立近零碳排放的宜居城市。至於第二階段在喜靈洲附近建造約700公頃的人工島,要視乎研究結果和需要,現時還未擬訂施工時間表。

  黃偉綸認為人工島可建立土地儲備,配合本港的發展。他說,新增的土地儲備可讓現時市區的稠密人口分散,以及落實舊區重建,倘配以適當的規劃措施,例如在舊樓拆卸後減低發展密度,或將部分用地改作公共空間或社福設施等,可一併解決舊區樓宇老化、人口密度過高、公共休憩空間及社區設施不足等問題,改善居住環境。

  「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望明年推出

  《施政報告》提出推動公私營合作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黃偉綸介紹,先導計劃可在短中期滿足公私營房屋的需求,政府會以透明準則及程序處理申請。當中規定,不少於六至七成的新增樓面面積須用作以資助出售房屋為主的公營房屋。他強調,在參考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最終報告後,希望在明年內推出。

  黃偉綸還引述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初步觀察指出,社會對發展新界棕地有期望,發展局會提前進行新界北大約200公頃棕地的研究,並展開其餘分布較廣的760公頃棕地的研究,探討哪些較具發展潛力,預料兩項研究今年內完成。

  他還提到市建局將於明年下半年啟動重建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的試點項目,而現時約六成高樓齡合作社樓宇位於市區高密度發展地段(九龍城、旺角、深水及港島東等),部分未用盡地積比率,個別地段鄰近公共屋或其他配套設施,相信若能啟動重建,可增加房屋供應。

  社協:工廈改裝可惠7萬多人

市民领取《施政报告》

  【香港商報訊】記者戴合聲報道: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改裝整幢工廈作過渡性房屋以紓緩香港土地與房屋供應的問題。社協昨發表研究報告,對此表示歡迎,並認為位於商貿或住宿地段、單一業權的工廈較容易改裝。

  社協社區組織幹事胡加沂表示,社協就《施政報告》提出容許改裝工廈作過渡性住房的政策框架作跟進,並聯同專業團體選取了3種不同形態及布局的工廈進行過渡性房屋方案研究。3幢工廈經多間合資格承辦商報價並取得平均數,發現造價由約5000萬元至約2億元不等,而3幢工廈每個單位的改裝成本相若,介乎60萬至70萬元,如改裝一幢工廈過渡性房屋可營運10年,則每單位每月成本最低為約5000元,與社聯組合屋項目的純建築費用造價相若。

  若以一幢工廈可釋放中位數150個單位作基準,單是一幢工廈成功改裝並推行為過渡性房屋10年,估計期間每個單位已可讓3至4個家庭流轉,改裝一幢便可讓450至600個家庭受惠。若推算最高可提供約1.8萬個4人家庭單位,受惠人士可多達7萬多人。研究又發現市區現有124幢工廈較容易改裝,主要位於觀塘、九龍灣、新蒲崗、大角咀、長沙灣、黃竹坑及葵涌等。

  研究報告還顯示,截至2018年6月公屋輪候冊上已累積接近28萬宗申請,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3年,當中4人或以上家庭的情況尤見嚴重。同時,居於全港分間樓宇單位人口已高達21萬,其中約有1萬人居住在工廈劏房內,人均居住面積亦下降至5.3平方米。可見本港基層房屋問題已達臨界點。

[责任编辑:鍾智维]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