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應湘1983年首次公開提出港珠澳大橋具體的修建設想和計劃。
【香港商報网訊】據新華社昨天報道,港珠澳大橋即將正式全線通車,而建設這一跨海大橋的夢想早在35年前就生根在香港著名實業家胡應湘的心裏。早在1983年,胡應湘首次公開提出港珠澳大橋具體的修建設想和計劃,他的前瞻和遠見終於即將成為現實。
改革開放推動本港發展
現年83歲的胡應湘精神飽滿,幾乎每天都會到位於灣仔的合和中心上班。這棟他親自設計的大樓有66層,曾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亞洲第一高樓,更成為當時香港的一張城市名片。這位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老人,一直以工程師自居。
胡應湘日前接受新華社訪問時稱:「當年,香港經濟發達,是轉得很快的小齒輪,而內地經濟就像是一個剛剛啟動的大齒輪。改革開放以來這40年,小齒輪幫助大齒輪轉得更快。今天內地這個大齒輪早已轉得更快,反過來幫助香港小齒輪更好地轉動。」
首引「BOT模式」進內地
他憶述在1977年與10多位港商一起到內地考察了27天,足迹遍布北京、成都、重慶和武漢等多個城市。此次考察過後,胡應湘開始在廣州籌建中國大酒店,這是改革開放以後內地的第一家合資酒店,這不僅給廣州帶來了資金,更具意義的是他將「BOT模式」首次引進內地,即「建設—經營—轉讓」模式,這是國際通行的私營企業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一種常用方式。中國大酒店成為內地改革開放後採用「BOT模式」的先例。
胡應湘憑豐富海外閱歷,親身體會到高速公路對國家經濟發展可起重大促進作用,他預見廣深一帶經濟將會高速發展,車流量一定會迅速增加。因此,他決定寫信向廣東省省長進言,提議興建廣深高速公路,並指出國家經濟要騰飛,就必須優先發展3項事業,即交通、能源和通訊。從1981年簽約意向書到1997年全線通車運營,全長122.8公里、總投資122億元人民幣的廣深高速公路成為內地第一條合資興建的高速公路。胡應湘回憶,儘管當時的談判、申請、徵地、融資等每一步都經歷了許多波折,可以說是「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把項目做成的」,但最終雙方合資建成了這條路就是對粵港乃至整個珠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推動力。
大力投資珠三角交通能源業
作為改革開放後最早到內地投資的香港企業家之一,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胡應湘還先後在珠三角地區參與了多項大型交通、能源基建項目,投資興建了總長達500公里的高速公路,總發電量達388萬千瓦的電廠,他對珠三角基礎設施建設的總投資達500多億元人民幣。胡應湘說,如果搞房地產他會賺更多的錢,但他並沒有那樣去做。他認為,對內地投資更重要的是幫助珠三角配合國家發展,特別是製造業、工業和旅遊業。而高速公路和電力網絡是發展這些行業的前提。
「我是香港的第三代,我的祖父從廣東來香港,父親1902年在香港出生。我一直想看見香港和珠三角的關係更緊密聯繫在一起,這是香港的前途。」胡應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