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今年再出現上市公司回購潮,傳統智慧下,回購有利股份估值提升,是由於街貨變少,每股盈利提高所致。同時,回購亦被視為上市公司向市場派「定心丸」,是股價已跌至低位的信號。不過,理想與現實總是有差距,不少股份在回購後不升反跌,到底回購對股價有多大幫助? 香港商報記者 張智榮
今年回購額有望創新高
港股自2015年以來回購金額一直處於歷史高位,每年回購金額都超過220億元。而港股今年掀起的回購潮是在進入下半年才開始上演,恒指於今年1月底開始見頂回落,其後的跌浪伴隨港股上市公司持續加大回購力度,由首兩個月每月平均不足5億元,到6月份港股急跌,單月回購金額攀升至近30億元。7月份更達到高峰,單月回購金額近160億元,創2009年11月以來單月回購金額新高。
港股下半年以來公司回購力度依然不減,根據Wind數據顯示,單計10月份,回購股份的公司就有至少86家,創2011年9月以來單月回購公司數量新高,總回購規模近26億港元,主要集中在科技、金融、房地產和消費服務行業。而今年以來截至10月底,港股已有191家上市公司出手回購股份,累計回購金額達269.3億元。今年全年回購金額更有望打破去年紀錄,創下歷史新高。
回購撐股價的迷思
事實上,港股曾經歷4次回購潮,分別在2008年、2011年、2013年和2016年,而且大多數發生在恒指急跌的月份。以2008年10月的股災為例,當月恒指大跌4048點或22.4%,該月共有119家公司回購股份,及後大市出現反彈。2011年9月亦出現過類似情況,該月有88家公司回購股份,緊隨的10月港股反彈2272點或13%。
市場普遍認為,回購有利股價向上,因回購可能反映上市公司認為股價已遠低於內在價值,或希望透過回購增強投資者對公司信心,又或公司持有大量現金,但未有合適的投資項目,以上情況都有可能是回購的動機。公司完成回購後,一般會將股票註銷,令股本減少,假設盈利不變,將可推高每股盈利及派息水平,從而提高股東回報。
不過,回購也並非股價的「靈丹妙藥」,儘管公司透過回購買入股份,理論上可以支持股價,但股價表現仍須視乎當時市況和公司基本因素。以汇控(005)為例,集團月前已完成於5月初啟動的新一輪20億美元股份回購計劃,但股價自年初以來節節向下,5月份以來股價累跌15%。汇控作為第一大恒指成分股,股價難免受到近月大市氣氛疲弱所拖累。
同樣斥資回購的利福國際(1212),卻用巨額付出換來股價跌幅。利福國際主席劉鑾鴻曾表示,公司現金充裕,但未有投資項目,又認為股價未反映公司估值,未來或會繼續回購股份,提升股東回報率。利福國際早於6月便展開瘋狂回購,至今累計回購金額逾15億元,回購股份數佔總股本約6%,但其股價自6月開始隨大市回調,至今累跌逾40%。不過,股價調整期間集團仍然堅持頻頻回購,顯示管理層對公司前景的信心。
回購潮乃見底信號
由於公司回購股份的動機,主要是認為股價已遠低於內在價值,即變相投資價值提高,將吸引投資者入市收集,支持股價向上。因此,大市出現回購潮,反映股票價格普遍處於低位,回購潮亦被市場解讀為見底信號。
美股就擁有一套非常成熟的股票回購制度,美股在2008年經歷金融海嘯大跌後,公司回購是支持過往10年美股牛市的一個關鍵因素。不過,港股今年的回購潮卻未能帶動大市擺脫弱勢,甚至近年儘管回購金額處於歷史高位,港股亦未上演美股連年牛市的境況。
民眾證券董事總經理郭思治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這是由於港股回購潮不足以紓緩市場對中美貿易戰的憂慮。從公司角度看,公司股份的股價已跌至低位,吸引公司不斷回購。但從投資者角度出發,大市仍受中美貿易戰等外圍因素困擾,即使股價跌至低位亦不敢貿然入市,因此才會出現回購潮未能刺激港股的情況。他預料年底前回購潮會持續,但不能斷定為大市見底的信號。
另外有分析認為,這與港股上市公司結構及監管差異有關,港股大部分公司的主要業務在內地,而內地公司佔港股市值比例超過60%,公司牽涉較多政策風險,而政策風險正正影響公司股價的穩定性。相反,美國在政策方面具一致性,市場更開放,回購對市場的作用也會較大。
不過,有大行仍看好回購對股價的幫助。高盛發表研究報告指,港股回購升至歷史高位,根據過往經驗,強勁回購後股票指數通常有正回報。自2013年首季以來,約750家回購至少0.5%自由流通市值的港股上市企業,在回購後的12個月跑贏指數2個百分點。
【拆局解碼】美股瘋狂回購或喻示牛市終結
美國股市回購制度發展較早,金融危機後近10年時間裏,上市公司回購規模龐大。高盛有研究顯示,過去5年,美國企業每年平均用於回購的金額高達5000億美元,相當於3.9萬億港元,佔上市公司市值約3%,預計該數字未來會繼續增加。
事實上,上半年美國上市公司已累計回購金額逾6700億美元,回購規模已超過2017年全年創下的5300億美元紀錄,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回購規模更有望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眾所周知,美股已經歷長達10年的牛市,但處於估值高位的美股,回購規模仍然屢創新高,似乎有違上市公司通常在股價較低時回購股票的慣例。
市場有分析認為,這是由於美國稅改帶來的盈利增長已經見頂,公司不得不以回購維持增長動力。同時,自美國總統特朗普實施稅改以來,逾萬億美元規模的美國企業海外利潤回流國內,為企業回購股票提供了資金來源。另外,亦有分析指出,牛市後期的巨額回購通常被視為一個反向指標,或暗示牛市即將見頂,例如在2000年和2007年牛市終結前,均出現瘋狂回購。
公司大額回購亦引發一些爭議,有研究數據顯示,美股公司在巨額回購同時,公司內部人士也趁機賣出所持股票。在2017年和2018年初,在企業宣布回購計劃後,內部人士隨即拋售股票的比例激增了1倍多。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涉巨額回購的美股上漲速度已明顯落後於回購步伐。跟蹤美股回購金額最大的100家公司股價表現的標普500回購指數ETF,今年以來錄得負回報,明顯跑輸大市,意味美股公司在巨額回購股票的同時,亦可能遭到大幅拋售。
張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