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國內

溫氏:带着農戶闖市場 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2018-11-26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訊】記者盛芳齡報道: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溫氏一直在行動,其“公司+農戶(家庭農場)”經營模式,通過構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聯結農戶共享成果,在带動小農戶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農業畜牧業的現代化。

  作為國家精准扶貧、鄉村振興的主戰場,在貴州省的鄉村振興和精准扶貧工作中,以溫氏為代表的廣東企業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投入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在參與東西部扶貧協作、履行社會責任、開展社會帮扶上已經有了許多成功經驗。

  溫氏集團董事長溫志芬溫氏表示,大企業在本輪鄉村振興當中是大有作為的,大企業带着小農戶去闖市場,這個是非常有效的途徑,大企業可以充當小農戶與市場的橋梁,承擔市場風險,發揮技術優勢。

 

    廣東扶貧濟困日溫氏集團捐贈1100萬元。

  11月24-25日,以“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為主題的第十四屆中國農村發展論壇暨鄉村振興中的企業責任研討會在貴陽市召開。

  來自國務院參事室、農業農村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華中师范大學、山西大學、貴州大學等機構的知名三農專家、學者,以及參與貴州精准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的企業家代表參會研討。

  逾百家企業簽倡議書:大手拉小手

  在此次中國農村發展論壇期間,逾百家企業正式聯合簽署並發布東西部扶貧協作與鄉村振興企業責任倡議書,倡議廣大企業積極主動參與鄉村振興戰略,聚焦脫貧攻堅,反哺農業農村,引領小農戶對接大市場。

  其中,溫氏集團、雪松控股集團、貴州西洋實業有限公司、貴州長生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貴州湄潭日泉農牧有限公司、貴陽花溪鑫源養殖有限公司、貴州省雷山縣腳堯茶葉有限公司、貴州好一多乳業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代表上台簽署並發布東西部扶貧協作與鄉村振興企業責任倡議書。廣大企業積極主動參與鄉村振興戰略,聚焦脫貧攻堅,主動將帮扶力量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發揮企業的產業優勢,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引領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反哺農業農村,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培育文明鄉風。

  為助力鄉村振興,打贏脫貧攻堅戰,其中,以“齊創共享”為核心價值觀的溫氏集團在2017年投入資金約1.35億元,在全國范圍內精准對接貧困人口8.48萬人,使2.3萬人達到脫貧標准。目前,溫氏已在貴州區域的貴陽、黔東南州和銅仁等地發展了11個分公司,養豬規模達440萬頭。

  規模養殖場。

  溫氏首先考慮農民的利益

  在論壇上,國家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宋洪遠認為,中央強調農業轉型升級,其背景是消費結構的升級,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過去的靠增大成本的發展方式不適應現代化要求。與傳統農業相比,高質量的發展要求農產品質量好,生產效率高,競爭力強;要求農業經營效益好,農民收入多,生態環境美。

  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相銜接,企業尤其是涉農企業,會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党委書記、中國國外農業經濟研究會會長,科技部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專家委員會委員杜志雄看來,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銜接不僅是企業責任問題,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給涉農企業創造了無限生機。

  在回應了社會上對企業下鄉的擔心時,溫志芬明確表示:“一個大企業進去農村後,農民並不會沒有活干了,也不會失業,更不會被排擠掉”。他反而認為,大企業進去是带動更多的農戶一起奔康致富,因為這是大企業的社會責任,這個過程當中必須雙贏。

  “作為企業來說,假如企業不賺錢的話,市場带動作用是不可持續的”。在溫志芬看來,企業在带動農鄉發展過程當中,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而且能夠有很好的商機,讓自己的企業得到不斷的發展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外,溫氏進入農村發展,首先考慮農民的利益,農民的利益得到保障,溫氏的事業才做得長久。

  溫氏資本企業共同下鄉

  溫志芬的觀點,得到華中师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鄧大才的認同,他表示,企業是連接小農與現代農業的重要的紐带,是鄉村振興難以替代的重要的主體,資本是鄉村振興最具活力的重要的動力”。

  鄧大才對溫氏的發展有深刻的認識,他認為,溫氏的資本下鄉實現了雙贏甚至多贏。因為溫氏下鄉選擇了融入式的模式,企業與農戶的融合,實現與村莊一體式發展。此外,溫氏資本下鄉的模式,是選擇資本、企業共同下鄉的模式,不僅發展農業,也建設農村,還培育農民,還參與到村莊的治理,作為一種治理主體經營村莊。

  溫氏集團采取的“公司+農戶(家庭農場)”模式,通過構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即公司提供豬苗(雞苗)、飼料、藥物保健和技術服務,由公司承擔市場風險,確保回購,確保農戶有合理的利潤回報。

  在全國,溫氏股份像黃貴勇這樣的合作農戶還有5.54萬戶。2017年,溫氏股份合作農戶合計獲養殖收益79.39億元。近10年來,溫氏股份累計直接發放合作農戶養殖收益超過400億元,帮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4750人。 

  “公司+農戶”:“溫氏模式”成就雙贏

 

  溫氏合作養戶——湖南永州市零陵區兄弟扶貧養殖合作社。

  “中國農業現代化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實現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有效對接。”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授課專家柯炳生在貴州實地調研了解了“溫氏模式”後如此評價:“溫氏模式”實現了組織創新,成為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關鍵。

  產業興旺的一個關鍵前提就是要實現農業現代化。但是由于中國農戶平均承包耕地為8.8畝,千家萬戶的小農戶、小生產不僅不能很好地滿足大市場對農產品批量化、規格化、標准化的需求,還存在生產成本遠遠高于國際水平、食品安全難把控等問題。

  “所以需要組織形式創新。”柯炳生說,“溫氏的‘公司+農戶’模式就是企業參與組織形式創新,带領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一個成功樣本,而且非常符合我國國情,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溫氏很好地把政府的扶持政策與農戶的資本、勞動力、土地等資源進行了有效整合,並且引領小農戶為滿足大市場對于安全、優質農產品的需求而生產。

  溫氏模式成“香餑餑”

  “一年內,分公司總部動工、種豬場動工、養殖戶投苗,改善農戶養殖場水電路配套設施,為合作農戶協調貸款建圈舍……”這是2014年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溫氏股份”)面對貴州省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拋出的橄欖枝而開出的合作條件。對此,玉屏縣政府卻照單全收:8個月建成總部、種豬場,並向農戶投苗,打造出“玉屏速度”。

  四年後的今天,玉屏縣從最初的生豬年出欄量不超過10萬頭,到現在的年出欄40萬頭;從貴州省生豬調入大縣一躍成為生豬調出大縣;带動全縣5110戶貧困戶16713人參與受益,吸引2600余人返鄉創業……。

  玉屏縣只是一個縮影,溫氏“公司+農戶(家庭)”模式能夠實現政府、企業、農戶三方共贏,日益成為各地政府爭相追捧的“香餑餑”。

  2015年,黔南州福泉市也主動向溫氏拋出橄欖枝。“跟溫氏從結緣到合作的整個過程可以用‘戀愛式招商、保姆式服務’形容。”福泉市農村工作局副局長胡宗祥說。雖說農戶與溫氏股份合作幾乎沒風險,但前期圈舍建設投入巨大,門檻略高。為扶持農戶合作,福泉市一方面對與溫氏合作的農戶圈舍進行財政補貼,每平米60元,另一方面申請貴州省脫貧攻堅投資基金產業扶貧子基金2.1468億元,用于支持養殖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根據圈舍大小可給予每平方620元至650元的貸款,周期為9年,月利率為0.52%。目前,在福泉已有135個養殖戶享受這一政策,貸款總額超過1.3億元。

  溫氏股份已在貴州省12個縣(市、區)籌集和發展生豬(肉雞)養殖業務,年養雞規模3000萬羽,養豬500萬頭,带動農戶年獲利15億元。

  更為可喜的變化是,在玉屏縣,隨着一體化生豬養殖存欄量的增大,畜牧業带動運輸業、冷鏈物流業、餐飲業、鄉村旅游業等二三產業效應愈加明顯。玉屏縣農牧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溫氏股份有意向在玉屏投資3.6億建成年屠宰生豬80萬頭、肉制品深加工2.4萬噸、年產值約10億元的玉屏溫氏食品加工產業園。“屆時,將極大促進玉屏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養殖業轉型升級。” 

  溫氏公司+養殖小區助村經濟破殼

 

  智能化豬舍。

  11月4日上午,貴州省大龍經濟開發區大龍鎮路良村生豬養殖小區熱鬧非凡,卡車進進出出。場區內預先設置的出欄通道里,玉屏溫氏畜牧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正緊張忙碌地趕豬上車,養殖小區的第四批1800多頭商品豬正式出欄。“初步估算,這批豬毛利潤有30多萬。”路良村委會主任謝顯順說。

  該項目利潤采用“631”模式進行分配,60%的純利潤給大龍鎮782戶貧困戶進行分紅,每戶收益350元以上,30%的純利潤作為小區日常運營費用,剩下的10%歸路良村集體。“以前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現在每年都可以有幾萬元的分紅。”謝顯順說。

  放大到貴州全省,與路良村類似的“公司+養殖小區”模式扶貧養殖小區共有305個,在養肉豬存欄規模超過20萬頭(佔總存欄51.3萬的40%),带動了9171名貧困人口參與到生豬養殖產業中,並有1109人因此脫貧。

  在黔東南州麻江縣谷硐鎮景陽村養殖小區,通過與溫底的合作,則實現了利益聯結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2015年上半年,一個總投資100多萬,佔地2190平方,共有4棟豬圈,養殖規模為1200頭的養殖小區正式落成。該項目通過“公司+養殖小區+合作社+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模式助推脫貧攻堅。該項目為當地貧困戶提供5個左右的就業崗位,每人每月工資為2750元。為了調動貧困戶的工作積極性,項目還設立了激勵機制,根據肉豬出欄的死亡率、生產成績等指標進行衡量獎勵。2017年10,項目拿出了2萬多元去獎勵參與管理的貧困戶。

  目前,景陽村這一產業扶貧項目已在麻江縣全面鋪開,有超過20個行政村建好了村集體養殖小區,利益聯結65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其中,在谷硐全鎮13個村居中,有6個已建成投入生產,另外2個正在建設中。

  和其他養殖小區傳統的養殖模式不同,玉屏縣新店鎮洞坪村紅花沖養殖小區采用政府投資經營小區,貧困戶“坐等”收益的模式。

  養殖小區負責人許吉平介紹,紅花沖養殖小區于2017年新建,總佔地40余畝,租金每年800元/畝,其中600元/畝租金直接給被佔地的村民,200元/畝交給村集體,建設資金來源于貴州省脫貧攻堅投資基金扶貧產業子基金,總投資1897多萬,由新店鎮政府通過其平台公司——玉屏縣新店鎮農夫康開發有限公司負責統籌管理經營,聘請10位農戶負責日常管理。

  根據最初的規模設計,養殖小區一年純利潤在200萬左右,覆蓋新店鎮7個行政村451戶貧困戶1517人,平均带動每個貧困戶增收2000元左右。“與溫氏股份合作養殖,風險小,貧困戶收益較穩定。”許吉平說。

  目前,類似紅花沖養殖小區由政府和溫氏股份合作,利用扶貧資金投資,平台公司負責統籌管理經營,收益分配給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已在全縣鋪開。

[責任編輯:程向明]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