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人類首次月背軟着陸後,其搭載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15日發布的最新照片顯示,試驗搭載的棉花種子已經長出了嫩芽,標誌着嫦娥四號完成了人類在月面進行的首次生物實驗。
環境嚴峻 嫩芽長勢良好
嫦娥四號當日最新傳回的圖片顯示,棉花的嫩芽長勢良好。這是在經歷月球低重力、強輻射、高溫差等嚴峻環境考驗後,在月球上長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實現了人類首次月面的生物生長培育實驗。此次在月球上進行的生物科普試驗選擇了棉花、油菜、土豆、擬南芥、疇母和果蠅6種生物作為樣本,將它們的種子和蟲卵帶到月球上進行培育。
據了解,此次科普試驗的生物物種篩選有着非常嚴苛的要求。由於載荷大小有限,要求裏面的動植物不能佔用過多空間,因此首要條件就是「個子小」;同時,還要能夠適應月球表面的極端條件,要求動植物能耐高溫、耐凍,並且能抗輻射和抗干擾。
另據新華社此前報道,進行此次月面生物實驗的科普載荷為「月面微型生態圈」,它由中國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組織、重慶大學牽頭研發。據介紹,在真空、微重力、極端溫差的外界條件下,「月面微型生態圈」內將保持1至30攝氏度,以及適當的濕度,並通過光導管引進月球表面自然光線,創造植物生長環境。
試驗於登陸第一天啟動
重慶大學副校長、科普載荷項目總指揮劉漢龍昨日介紹稱,本次實驗中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是一個高度密封的抗壓容器。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內的6種生物形成了一個簡單的微型生態系統。
「生物科普試驗載荷於嫦娥四號登陸月球第一天(1月3日)23:18加電開機並啟動主相機拍照,23:48在地面控制中心發送放水指令後,植物種子和果蠅蟲卵結束休眠狀態,進入生物月面生長發育模式。1月5日晚8點,地面接收數據顯示載荷內種子已經發育為胚根。」劉漢龍說,1月12日20:03:34地面發送了生物科普試驗載荷斷電指令,載荷正常關機。
「從開機至斷電,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在軌工作狀態良好,累計工作時間長達212.75小時,主副相機累計拍照34次,下傳照片170多幅。與整器保持良好的持續通信狀態,並即時傳回溫度、電壓、氣壓等各項遙測數據。通過照片數據和遙測數據分析,設備內部水已完全浸潤土壤,溫度、壓力等完全符合生物生長發育的要求,達到設計指標,部分指標超過預期。」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總設計師、重慶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謝更新教授介紹說。
據介紹,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在月面注水進行發芽和生長實驗以後,經過9天時間進入月夜期。目前,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已進入斷電狀態,載荷內部在月夜溫度零下52℃的情況下,所攜帶的6種生物將結束本次科普試驗使命,處於冷凍狀態。待下一個月晝期溫度上升後,在全封閉狀態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中,6種生物將被慢慢分解成無害的有機物,並將被永久封存在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內部。
中國願與各國分享科技成果
【又訊】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昨日表示,中國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近日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採訪時談到了美方請求與中方合作的問題。吳總師說,中方本可以選擇不告訴美方相關信息,但是中國作為大國,就要有大國的姿態和大國的氣度。吳院士的表態體現了中國航天人和中國科研工作者自信、開放的胸懷,也體現了中國作為開放、自信的大國的氣度與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