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902

【投資周記】大灣區是香港發展的出路

2019-02-28
来源:香港商报

  根據2018年11月政府發布的「香港貧窮情況報告」,2017年全港貧窮人口有137.7萬,貧窮率達20.1%,貧窮人口再創過去9年以來新高,即平均每5個港人就有一個屬貧窮人口。

  從右圖可見,由2014年開始,即使計入政府所給予的各種扶貧援助和公屋支持,香港的貧窮人口和貧窮率仍在穩步上升,換言之,香港目前的經濟發展從效果上看,並沒有惠及社會基層,他們的生活狀態仍在惡化之中。

  根據房委會提供的一般家庭平均輪候公屋時間,從2011年起,公屋輪候時間不斷上升,更於2018年3月打破5年的關口,再創19年新高。

  從目前情況看,公屋問題差不多已經成為死局,據媒體報道現時每年公屋「一般申請者」的新增申請個案約2萬個,但每年新建的公屋卻平均不到1.5萬個單位,此消彼長下,輪候冊只會越排越長。

  宏觀上看,香港社會面臨的問題很多,社會的怨氣也很大,但對全域影響最大的問題卻可能只有兩個:經濟發展缺乏新的動力,市民缺乏高收入工作機會,導致基層市民收入長期低增長形成越來越低的相對或絕對貧窮;房屋供應長期不足,樓價飛升,加劇了基層市民的生活困難。

  如果這兩個問題可以有相當程度的改善,廣大基層市民可以安居樂業,自然社會的和諧度將大增,民間怨氣將大減,香港的社會矛盾也將大幅減少。

  放眼大灣區才有新機遇

  但是,就香港目前的情況看,脫離大灣區思考這兩大問題的解決方法,基本上可能性不大。對經濟發展而言,香港的各支柱產業基本都是成熟產業,金融、地產、旅遊、零售、進出口和專業服務,都是發展了很多年的產業。香港自身長期以來的GDP增長率一直處於震蕩下行趨勢,近5年的經濟增長率大致維持在2%至4%之間,看不到動力增強的跡象。而且香港社會貧窮率近年持續增加的事實本身,也說明現有的經濟結構已經無法改善基層市民的生活困難;對房屋供應短缺而言,香港人多地少的問題短期基本無解,查漏補缺式的增加供應無法根本改變短缺局面,而大規模填海造地或者開發郊野公園一是面臨廣泛爭論,二是無法增加短期供應,對解決當前問題作用不大。

  在憑藉自身力量解決問題難度很大的情況下,與大灣區融合,藉大灣區的力量帶動香港的發展,卻有可能是一條有效的新路。

  對香港來說,參與大灣區建設,簡單來說,就是要在保持本身獨特優勢的同時,與灣區的其他城市「人通物通財通」,讓資源流動起來,大家各展所長,團結合作,在更有效率的基礎上配置資源,創造價值。

  為傳統優勢及創科產業開拓空間

  香港傳統的優勢產業可以藉這個契機走入大灣區,服務更大的市場和更多的人群,譬如港式的教育、醫療產業,可以更方便地在內地開設分支機搆,服務在內地工作、生活的港人,以及希望接受優質服務的內地人;香港的旅遊、零售業的管理經驗和管理人才,可以向大灣區輸出,一方面可以擴大市場,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內地相關行業的管理水平;香港的法律、專業服務等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成熟產業,可以更方便服務大灣區這個較香港大得多的市場,為香港傳統優勢產業的發展開闢了新的空間。

  依託大灣區,香港的創新科技產業才可能有發展的機會和空間。在大灣區,深圳已經發展成為足以與美國矽谷比肩的全球科創中心,有多間世界一流的科技企業,其在生產規模、產業配套、人才供給、政策和體制環境等方面都已經具備雄厚基礎。通過利用大灣區已經形成的科創和生產銷售基礎,香港才能夠發揮其在科技研發、金融支持等方面的優勢,否則香港的創新科技產業就將始終處於缺胳膊少腿的窘境,雖在某些領域有一定優勢,但始終無法形成順暢的從研發到生產銷售的產業閉環,只能處於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境地。

  隨著國家對港人在內地生活各種政策的支持,隨著大灣區交通基建的進一步發展,港人未來一方面會更容易接觸到大灣區的各種優質工作機會,可以獲得更好的收入;另一方面,隨著醫療、教育、交通等配套的完善,港人在內地生活可以有較在香港生活更高的性價比,吸引更多的人投身灣區工作和生活,以及更多的老人回內地養老。

  隨著大灣區各城市的融合和區域流動成本的降低,貨物的流動也將更加容易,有助於香港發揮貨運中心的優勢;而資金流動的便利化,也有助於香港的優質金融產品在內地的銷售,加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大致而言,香港融入大灣區,有機會為香港發展新的創新科技產業,為香港經濟的發展增添新動力;有機會為香港的傳統優勢產業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有機會為港人提供更大的市場和更多的優質工作機會,提高港人的收入水平;有機會吸引更多的港人在內地發展和生活,紓緩香港的房屋壓力。

  如果把眼光僅僅局限在香港境內,香港的問題的確很難解決,如果放眼大灣區,香港卻可能有新的發展機遇。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 楊玉川(逢周四刊出)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