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文
政府日前交代「明日大嶼」計劃工程造價,粗略估算約6240億元,而人工島私人住宅和商業收益下限為7070億元,據此指出所謂「明日大嶼」計劃掏空庫房的說法不成立。土地是本港最重要的資源,賣地更是政府庫房收入的最主要來源。「明日大嶼」計劃固然需要動用龐大資金,但是日後的賣地收入也相當可觀,足以覆蓋計劃的支出,甚至會有數以千億元計的利潤。「明日大嶼」計劃解決過百萬人的居住問題,提供就業機會和商機。早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布的公眾諮詢結果,大部分市民支持填海造地建屋,在反對派散播的「明日大嶼」破產論已經破產之後,相信「明日大嶼」計劃會得到愈來愈多市民的支持。
不容抹黑攻擊
特首林鄭月娥去年10月在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計劃,當時計劃的一個爭議點在於填海造地費用高昂,有人更在沒有任何數據支持下,拋出所謂庫房破產論以誤導市民。特區政府日前公布「明日大嶼」計劃工程造價及收益預測,「透明」地攤出各項成本數據,就是要回應市民的關注,也通過具體的數據反駁坊間一些憑空捏造的抹黑及攻擊,有助市民大眾了解計劃詳情,從而凝聚共識。
對於「明日大嶼」這個龐大計劃,有爭議不足為奇。1989年11月,時任香港總督衛奕信在立法局宣讀新一份施政報告,制訂了《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宣布興建新機場及相關配套設施,即後來的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外界稱之為「玫瑰園計劃」。這個預算逾2000億港元的計劃,當時亦引起不少顧慮和爭議。及後經過幾番修改,中英兩國才就興建新機場問題於1991年達成諒解,工程啟動並歷時8年方告完工,共耗資1553億港元,在當時以至今日都是天文數字。但最終香港政府不但沒有破產,更因為多項大型基建的帶動,國際金融商貿中心的地位得以鞏固,庫房亦因而受惠。
計劃「穩賺不賠」
今日的「明日大嶼」計劃,坊間對開支有爭議有關注是十分正常的事,不過,既然討論成本,就應該實事求是,而非一開始就全面否定抹殺,以「破產論」來危言聳聽。幾千億元的開支到底貴不貴?這要看建的是什麼。現在興建的是一個上千公頃的人工島,等如是新造一個新市鎮,據香港測量師學會的估算,人工島私人住宅及商業發展的土地收益估算上限為9740億至11430億元,可見雖然成本不菲,但收益更可觀。
同時,「明日大嶼」計劃中的填海工程將分15至20年進行,6000億工程費分攤下來,每年不過300億至400億元,而政府未來5年每年的工務工程支出預算都超過1000億元,意味工程即使每年增加100億元,政府財政還是綽綽有餘,只不過每年的工程開支增加100億元,就可以興建一個人工島和新市鎮,為香港提供大量土地資源,這個計劃可以說是「穩賺不賠」,破產之說根本毫無道理。
況且填海可得到的土地,一部分將興建公屋,解決過百萬人的居住問題,一部分將用作發展其他產業,一部分相信會用作興建酒店、寫字樓等商業設施,這些都會帶來龐大收入,當中還未計及為香港創造的財富效益,為市民創造的大量職位、為經濟創造的大量內需,這些收益都是難以估量的。「明日大嶼」就算真的要花費萬億元,都是物有所值。反對派所謂「大白象工程」、「史上最貴工程」、「香港最大騙局」等污名抹黑,完全是政治蒙蔽理智,試問將「明日大嶼」拉倒,香港的房屋問題、土地發展問題如何解決?反對派為反對而反對,何曾顧念港人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