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區蘇區行•汕尾」採訪團走進紅宮紅場
落戶汕尾高新區紅草園區的信利半導體有限公司廠房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余麗齡 通訊員蔡城錕 陳士凱報道:6月27日—30日,「老區蘇區行•汕尾」主題採訪活動在廣東汕尾舉行,20多家中央、省級和港澳主流媒體組成的採訪團遍訪城區、陸豐市、陸河縣、海豐縣、汕尾高新區紅草園區、深汕特別合作區,圍繞「黨建引領築堡壘」「平安建設出成效」「鄉村振興繪新篇」「融灣強帶促發展」「城市建設換新顏」「紅色文化展魅力」六個方面,多渠道、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展示汕尾城市面貌、社會環境、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基層黨建、文化風情的新變化新成果。
如今,從空中俯瞰汕尾,寶麗華、中廣核等大型企業打造的電力能源、先進裝備製造和海上風電集群,匯聚成千億級的經濟產業帶;保利金町灣、紅海灣、玄武山、金廂海灘等風景名勝錯落有致,匯聚成一程多站的濱海黃金旅遊帶。汕尾以嶄新的面貌,瞄準「廣東沿海經濟帶靚麗明珠」的全新定位,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探索革命老區發展「汕尾樣本」。
在媒體通氣會上,汕尾市常務副市長鄒廣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構建由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構成的『一核一帶一區』新格局,把沿海經濟帶作為新時代廣東發展的主戰場,將汕尾作為東翼沿海經濟帶承東接西的戰略支點來打造,賦予汕尾建設成為沿海經濟帶靚麗明珠的新定位,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為汕尾加快振興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為毗鄰粵港澳大灣區的沿海城市和沿海經濟帶戰略支點,汕尾可以說是最有條件、最有資源、同時也是最有基礎成為接受輻射帶動、享受外溢紅利最直接、最便利的地區,汕尾有信心有決心完成省委和300多萬革命老區人民交給我們的任務。」
「融灣強帶」實現高質量發展
理念上對接融入。全面對標省委、省政府對汕尾的新定位,藉助外腦對汕尾總體發展戰略、高質量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營商環境改革、城市「三規合一」規划進行深入研究,核心就是希望綁定和融入大灣區發展。
堅持交通先行。加快構建4條鐵路、9條高速、2條城際線、2條水上客運、3個港口及1個機場的海陸空立體交通格局。 2017年深汕捷運開通;2021年,廣汕高鐵預計開通,屆時汕尾到廣州僅需60分鐘,為形成與大灣區「半小時、一小時、兩小時」交通圈邁出重要步伐。同時,重點加快珠東快速等一批項目建設,提升交通通達能力。
做好產業對接。主動對接大灣區優勢企業,接受以深圳為主的大灣區城市產業外溢輻射帶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現有產業為基礎,擇取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電力能源及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智能製造、海洋經濟、新材料等7大產業作為主攻方向,謀劃布局23條重點產業鏈。統籌陸海空間,做好沿海產業布局規劃,沿海岸線自東向西,陸豐湖東至碣石片區,重點打造電力能源、先進裝備製造和海上風電集群;碣石至紅海灣片區,打造成為大灣區東岸濱海黃金旅遊帶;環品清湖至金町灣片區,打造宜居宜業宜游濱海新城;馬宮至鮜門片區計劃打造成為現代海洋經濟示範區。
推進制度規則銜接。對標最高最好最優營商環境標準,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市場准入政策、市場執法標準、市場法治環境、產業扶持政策和產業服務平台實現基本統一,促進人力、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無障礙流動,逐步推動與大灣區機制的「融通」。
構建高品質供給體系。充分利用汕尾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打造大灣區的「後花園」。發揮農業資源豐富的優勢,打造大灣區「菜籃子」「米袋子」和「果盤子」。積極引進粵港澳優質教育、醫療衛生資源,實施更優人才引進政策,強化人文交流,深化社會治理合作,構建與大灣區對接靠攏的高品質公共服務體系。
作為一個擁有旅居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僑胞140多萬人的僑鄉,汕尾充分發揮香港、廣州、深圳等地汕尾商會、行業協會的紐帶和平台作用,採取鄉賢招商、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並舉,多次赴產業轉移重地敲門招商。2017年以來,汕尾成功引進產業項目170個,其中,開工建設產業項目119個,開工建設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有97個,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19個,總投資額超過600億元。據悉,重點產業園區70%以上項目是由汕尾鄉賢回來投資創業。統計顯示,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自2012年起,年均增速連續七年保持9.4%,其中2018年的地區生產總值增幅居全省第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全省第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全省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汕尾作為緊鄰粵港澳大灣區的沿海城市,再加上深圳對口幫扶、深汕特別合作區,以及海陸豐革命老區政策的獨特優勢,做好「融灣強帶」文章,釋放老區政策紅利,成為汕尾發展的戰略選擇。
「相信經常關注汕尾的朋友,一定會對汕尾這些發展變化有比較深刻的感受。今天的汕尾正在以沿海經濟帶靚麗明珠的城市新形象屹立在南海之濱,處處展現着蓬勃生機和魅力自信。」汕尾市委書記石奇珠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