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參議院勝出料連任

2019-07-22
来源:香港商報網綜合

  7月21日,在日本東京,選民在投票點投票。

  【香港商報網訊】日本第25屆參議院選舉最終結果於7月22日淩晨4時全部揭曉,各黨派獲得的具體議席數為:自民黨57、公明黨14、立憲民主黨17、日本維新會10、共產黨7、國民民主黨6、令和新選組2、社會民主黨1、其他10。自民黨和公明黨的執政聯盟獲得71個改選議席,超過半數。而對修改憲法態度積極的“修憲勢力”獲得改選議席數為81個,與79個非改選議席合計數僅為160席,未達到能夠在參議院發起修憲動議的三分之二以上議席。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勢頭強勁,獲得17個改選議席,增長了近一倍。

  本次日本參議院選舉,朝野各黨爭奪124個改選議席,共有370名候選人參選。

  安倍領導的自民黨為何能在國會選舉中六連勝?

  自2012年12月再次上台執政以來,安倍已領導自民黨在國會選舉中取得六連勝。安倍為何能在再次上台執政之初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領導自民黨在此後的國會選舉中連選連勝,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民主黨失敗的執政經曆是成就安倍長期政權的最大“救星”。

  2009年上台執政之前,作為最大的在野黨,民主黨有較穩固的全國性地方組織,是國會選舉中自民黨的主要競爭對手,2007年曾在參議院選舉中獲勝,形成“扭曲國會”,對執政黨自民黨形成掣肘,導致時任首相安倍不久後黯然下台。2009年,民主黨通過不靠譜的競選綱領忽悠選民實現了政權更替,但其後混亂的執政經曆證明該黨不具備執政能力。民主黨失敗執政經曆的後遺症延續至今,不僅該黨自身此後一再分裂,形成日本政壇“一強多弱”的局面,其負面印象在選民心中至今仍揮之不去。

  據日本媒體分析,在最近的六次國會選舉中,除2012年的眾議院選舉和2013年的參議院選舉是選民出於對安倍和自民黨的期待助其獲勝外,其它四次選舉的勝因都不是因為選民對“自民黨及其候選人抱有期待”,而是因為“好像比其他(政黨和候選人)好”。多數選民將票投給自民黨並非支持自民黨的政策,而是認為在野黨更不靠譜,只能消極地選擇自民黨。

  多位曾親曆過自民黨與民主黨實力相當時期國會選舉的自民黨國會議員表示,安倍能創造執政時間最長的曆史紀錄雖有其個人努力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安倍運氣好”,沒有民主黨四年失敗的執政經曆就不會有今天安倍的長期政權。安倍也深知民主黨政權在選民中留下的黑色記憶並加以利用,在此次參議院選舉的助選演講中,安倍經常以“要維護政權穩定,不能讓噩夢般的民主黨政權重來!”“民主黨政權時期的官房長官枝野”等言詞攻擊最大的在野黨立憲民主黨。

  二、安倍的強勢領導人形象拉抬了自民黨選情。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以來,日本陷入了長期的通貨緊縮和經濟低迷,經曆了“失去的二十年”。伴隨經濟低迷的是日本政壇的長期動蕩,除去2001年至2006年小泉純一郎時期的長期政權外,日本首相更迭頻繁,2006年至2012年間更是出現了“七年七相”的政壇奇觀。首相頻繁更迭導致日本政府的政策缺少延續性,影響了經濟複蘇。因此,日本民眾普遍期待能有一位英雄式的強勢領導人帶領日本走出長期低迷,重現昔日輝煌。

  安倍順應日本社會期待,2012年再次執政後,經濟上強力推行“安倍經濟學”,安保上解禁集體自衛權,外交上對韓國示強,為自己樹立了強勢領導人形象。在日本社會整體右傾的大背景下,安倍保守色彩濃厚的強勢領導人形象為自民黨贏得了不少選民的期待票,拉抬了自民黨選情。

  三、持續走低的投票率助力安倍和自民黨獲勝。

  隨著民眾對政治的不信任感增加,日本國會選舉的投票率近年來持續走低,2012年以來五次國會選舉的投票率均降在50%左右,較上世紀平均70%左右的投票率下降兩成。本次參議院選舉的投票率更降至50%以下。低投票率對基層組織健全、擁有穩定“組織票”的執政聯盟自民黨和公明黨更為有利。

  自民黨不僅擁有健全的全國性地方組織,還得到日本農協、全國郵政局長會、全國建設業協會、日本醫師聯盟等業界團體的支持。聯合執政的公明黨背後有強大的支持母體創價學會,擁有800萬左右的會員鐵票。而在野黨自民主黨分裂後,其原來擁有的全國性地方組織也分崩離析,最大的在野黨立憲民主黨至今仍未能在全國健全地方組織。擁有穩定“組織票”的自民黨和公明黨在低投票率的情況下明顯占有優勢,投票率持續走低客觀上也幫了安倍和自民黨的大忙。(北京日報客戶端)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