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新界木偶戲

2019-08-26
来源:香港商報

  木偶神功戲的文化傳統已在香港消失。

  一個人單獨支撐做一件事,周邊沒有人協助,廣東話諺稱「做獨腳戲」。什麼是「獨腳戲」呢?今天大部分人都沒有太大印象。十八至十九世紀外國人來華,不少只限於停留在廣東一帶,今天英國的博物館,藏有一批當時市井賣藝人的圖畫,其中一幅便有人表演「獨腳戲」,他是一個人用布包裹全身,布頂有個舞台用肩膊支撐,而每手套上木偶,雙手代表兩人在表演,這便是最原始的廣東掌中木偶表演。這種個人表演,除了是娛樂群眾求打賞之外,也會是神功戲的一種。

  最原始的廣東掌中木偶表演 ,表演者用布包裹全身,自己成為舞台。

  除此之外,有藝人會在清明和端午期間,在各地葬山之墳頭,見有人拜山便上前表演「唱龍舟」,他一手執小鑼,一手持一長杆,上有一隻龍舟,他一路唱,長杆上有機關龍舟上的人會有動作扒船。唱歌的內容,都是祝福所葬之先人之後代福澤長久、長壽發財等吉祥語句。筆者在二十多年前在中山祭祖,便遇上過一個來自三水的藝人,在墳前表演一番。傳統上,這些藝人多來自粵西較窮地區,到珠江三角洲較富的地區找生活。

  筆者遇到的三水藝人,在墳前表演一番。圖片由蔣匡文提供

  在缺乏娛樂的古代農村,這些個體藝人會到各村之間表演,收打賞為生,而不少表演更是與每個地區之各種神誕神功戲有關。因為中國的所有地方戲,木偶戲的起源,都是以各地神誕做神功戲而產生,這些個人及團體戲班的經濟來源也是靠做神功戲之酬金支持。

  木偶戲師傅一人身兼多職

  墳前表演「唱龍舟」的藝人。

  筆者少年時,曾拜香港唯一的橡頭木偶班班主麥師傅為師,在班內「客串」混了一段日子,他們的木偶班,也會參加現在新界各地「客家」的神功戲表演,這些神功戲都是以粵劇形式,但用一個像三歲小孩大小的木偶在布幕後表演。木偶神功戲也有配樂樂師,唱戲人有些師傅更是一人身兼多職,筆者師傅便可以表演木偶,唱戲及同時打樂器,拍板,多才多藝,但由於筆者不才,未能承傳,師傅病故後,劇團便解散,已成絕響,這個文化傳統也在香港消失。

  當年除了橡頭木偶外,也有福建提線木偶之戲班,也有獨腳戲衍生的掌中木偶團,但由於九七後政府缺乏擔當,支持不足也後繼無人。今日香港雖然也有一些年輕人,組成一些比較「新潮流」的木偶劇團,但已失去了上述的歷史真髓。

  【作者簡介】

  蔣匡文博士畢業於香港大學,是執業註冊建築師,香港政府認可人士及中國一級建築師。少年時對中國古建築文化產生興趣,拜術數大師王亭之為師,為其首徒。對中國文化掌故有所研究,常運用於其建築創作之中,著作甚豐,現為月刊專欄作家及網台節目主持。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