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 「共和國同齡人」的吳亮星表示,能與國家一起成長深感榮幸。如今香港與國家關係密切,他相信香港的 「明天會更好」 。 記者 林駿強攝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吳亮星接受了本報訪問,分享他與新中國共同走過70年的感受。自比「國家同齡人」的他說,「我生於1949年,早新中國成立的日子3個月,我覺得這是好好的緣分。與國家同齡,既是榮幸,也是緣分——與國家一起成長,我對中國人的身份更感驕傲!」
新中國成就來之不易
2008年,吳亮星出任北京奧運火炬手之一。
吳亮星認為,國家整體發展過程在國際上是值得稱頌的。「國家成立70年,其實仍然年輕。當中的過程要逐步成熟,繼續進步。中國從苦難走向成功,有多少個革命家推翻了不好的制度,抵擋了列強侵略。經歷過世界大戰和三年內戰,要建設新的國家很有難度。以前,蘇聯曾與中國有好的關係,先還有所幫助,但後來又造成困難。之後,國家自力更生,經歷許多代人不斷艱苦經營,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回顧中國現當代歷史,他指,中國有十多億人口,管治具有很大難度。如今,國家逐步發展起來,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世界人民、全球任何國度都十分關注。吳亮星認為,新中國的成就非常矚目,但也來之不易,「到今天為止,人民生活改善,自是萬眾一心,但這過程值得大家回顧,總結經驗,而這一切有賴於國家穩定」。
穩定是國家發展保障
吳亮星投身銀行業多年,在中國銀行就工作了52年,見證了金融業的變遷。回顧從前,他說:「中國在金融經濟方面,早期是一窮二白,外匯儲備更由零開始。後來,才慢慢變成世界上擁有最大外儲的國家。」至於國民生產總值,國家也從很低的位置升到了全球第二大。
吳亮星表示,中國經歷改革開放40餘年,人民生活大為改善,成就有目共睹。「適合中國國情的制度,不斷取得進步和完善。」他說,「中國的制度經得起考驗,吸引外來投資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如果不是好的制度,人家真金白銀不敢來投資。這就是良性循環。」
他自豪地表示,中國如今正為世界作出貢獻。「中國是關注、重視生產的大國。中國的工業,已經是許多世界產品的主要工廠。中國在勞動力等多方面作出投入,並引進資金及技術。中國人也展示了勤勞、勇敢等勞動人民本色,大量參加工業發展。」吳亮星指,未來我們這個星球需要建設全球一體化、建立命運共同體,世界和平對世界人民都有益。而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經驗已經證明,保持穩定的形勢是國家發展的關鍵。「中國有56個民族,語言很多,生活方式、文化差異很大。不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國家總體管理長期保持了穩定發展。」他說,未來人民繼續一條心,國家發展將會有更大保障。
灣區個餅會愈做愈大
吳亮星(前排左三)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出席今年的全國兩會。
吳亮星參與全國人大工作十多年,深深體會法治對國家十分重要,「國家的整體發展離不開法治,人民代表制度不斷地累積經驗,國家整體監察水平提高很快」。在法治方面,他認為,雖然完善過程會付出一些代價,但取得成績卻是實實在在,國家各方面都得到了法律保障。
吳亮星認為,香港回歸祖國22年,與國家有着密切關係。新中國在成立的第48年,成功收回做了100多年英國殖民地的香港,這是國家統一大業中重要的里程碑。他指出,香港回歸整個過程基本順利,「一國兩制」也獲得成功實踐,即使香港有嘈吵情況,近期紛爭厲害,政局出現動蕩,但香港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變。他又強調,國家十分支持香港,一眾連接內地的大型基建如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都已經建設完成,香港未來將會與國家一起共同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未來會不斷深化落實,香港可從中大大得益。吳亮星認為,香港與珠江三角洲會有更多合作交流,「個餅會愈做愈大,更吸引國際投資。」他表示,未來企業通過大灣區進入內地,或在大灣區內壯大發展,已有堅實基礎,藉金融服務業,香港在大灣區可以繼續發展得更好,而且還大有作為。
「香港發揮全球金融中心角色,吸引資金到內地發展產業。金融業將在大灣區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吳亮星最後強調,「香港只有繼續保持穩定,才會有吸引力,才會吸引財源。只有財通,各行業都通,市民才可安居樂業,明天才會更好。」
52年「中銀人」見證國家發展
吳亮星(中)代表中銀慈善基金出席捐款活動。
從1967年進入中國銀行起,吳亮星已走過了52個年頭,至今仍然是「中銀人」。他回首自己的個人發展,都與銀行業發展息息相關。
他說,這些年來自己跟隨不少前輩,學到了很多很多,在不同部門工作、到國外進修學習等,都為他帶來寶貴的機會。後來,他又代表業界涉足政治工作,參與了香港回歸的過程,還進入議會議政,後來又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對國家了解更多,作出了更多貢獻。
吳亮星回憶道,「1967年,我做第一份工就是在中銀。那時,分行員工不足100人,現在中銀香港有逾14000人。」被問及當年怎樣進入金融業,他說,當離開學校找工作,別人就介紹了中國銀行。其實,當時他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銀行,另一個是新聞界。「那時我年輕,希望多走動。不過,原來《大公報》記者一職已找了人,就是馮仲良,他後來做了《大公報》副社長,和我是同學。」
從踏入金融業起,一晃就是52年。「進入銀行,有機會接觸很多,跟隨師父與前輩。中銀有很多優秀的前輩,如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就是中銀第一個總經理。」他說,中銀有許多來自哈佛、劍橋、燕京等頂尖學府的前輩,從中自己學到很多知識。
工作期間,公司也十分支持他進修。「中銀本身有許多部門,也曾在不同部門工作過。除此之外,中銀還有13間『兄弟銀行』,我亦曾去這些銀行做過輪換工作。」他更曾被指派到到英國學習,凡此種種機會,都令他學習了很多寶貴的知識。
代表銀行界進入政治圈
後來,吳亮星代表銀行界參與政治工作,對國家有了更深的了解。1980年代,他有份參與香港回歸的相關工作,曾加入中英土地委員會,出任中方代表,同時做了土地基金信託人,參與相關投資。其後,他又做過四屆立法會議員,包括臨時立法會、第一屆、第二屆,以及第五屆,經歷了12年議員生涯,這些經驗都令他更了解香港的發展情況。
2003年起,吳亮星開始任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他說,「(做人大代表)有很多機會接觸國家發展政策,加深對國家的了解。在這過程中,我對國家愈來愈了解,覺得值得投身於國家建設,亦希望為國家做更多的貢獻。」
愛國情懷代代傳
吳亮星是銀行、金融業的老行尊。他出身工人家庭,受父親感染自小就有濃厚的愛國情懷,關心國家發展。他難忘1960年代國家成功研發原子彈的情景,更震撼於改革開放為國家帶來神速的進步。他形容,國家發展實而不華,令大多數人民受益,增強了他們對國家的信心。十多年的全國人大代表生涯,令他了解到國家法制建設循序漸進,制度不斷完善。他相信:國家會愈來愈廉潔,會繼續向前行。
國家發展「實而不華」
吳亮星出身工人家庭。他的父親當年參加過工會,對自己的孩子從小就灌輸熱愛國家的情懷。父親的教導,令吳亮星從小就對國家發展十分關心。「我在香島中學畢業,澳門大學(當時名叫東亞大學)進修。」他說,個人經歷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我跟好的老師、前輩、機構、好的團隊,一直發展下去,都是好的緣分。」
中國各種歷史大事,都令吳亮星十分難忘。國家在1960年代成功研發出原子彈,這在當時窮困的環境下實在難得;之後,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則為他帶來更大的震撼。他說:「(香港人)以前抬、托、擔東西到內地給鄉下的人,現在正相反,很多東西也要從內地買回來。這不只是一件事件,而是日積月累的進步。以前的荒山野嶺,變成現在的高樓大廈。東莞、廣州等地已有很多大型商場。短時間內,我和許多香港人一樣不斷震撼於國家的發展速度。」他還指出,與外國先進國家相比,國家的發展實而不華,大多數人民受益,令他們對國家的信心不斷增強。
人民愈來愈有信心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他指出,國家法制建設循序漸進,或許不是西方式的「一步有齊」,但過程並不緩慢。他舉例,國家重視環境政策,針對水污染行為都會施以懲罰、監察。他提到,全國人大的法制建設非常嚴格,「制訂法律之前,都要進行最廣泛的調查研究和意見收集,有一稿、二稿、三稿,人大常委會亦不斷進行討論,最後才正式立法。」
吳亮星指,今後全國人大會不斷進行執法調查,「這不比西方落後,甚至更先進。因為是有法可依,能否執法就成為當中關鍵,這方面正不斷完善。如今,檢察院、人民法院都很公開,法院在陽光下審訊。」他說,中國的制度一點都不脫離實際,而是在陽光管理下不斷取得進步。當前,國家正進一步肅貪倡廉,國家會愈來愈廉潔,人民會愈來愈有信心,中國會繼續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