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分行自動櫃員機被燒毀。圖片來源:香港商報網
“隨著香港的暴力與破壞行為升級,部分街頭抗議的支持者表示受夠了。”這樣一個標題,10月26日出現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文章中。
文章采訪了6位曾支持“反修例”的香港市民,發現隨著抗議活動的暴力升級,他們有人已經與示威者“割席”並譴責暴力;也有人產生動搖,不再頻繁參加示威,認為“必須管管這些人”。
無論是否真心,這篇報道的內容對於曾惡意造謠香港警方的CNN來說,已屬罕見。9月16日,在暴力示威上演3個多月後,CNN終於承認,香港的抗議“規模越來越小,但越來越暴力和醜陋”。
截圖:CNN
由於害怕因自己的言論而遭到報復,這些受訪者均要求使用化名。
25歲的Jose透露,自己曾支持街頭的遊行示威,甚至認為示威者的暴力行為是“受到挑釁”、“為了更多人的福祉”。
轉折點發生在8月13日。當晚暴徒在香港國際機場聚集並制造癱瘓,還非法禁錮、欺淩與毆打兩名內地旅客(包括環球網記者付國豪),阻止警方與救援人員接近。
Jose稱在直播中看到一名內地男子被捆綁雙手、毆打至昏迷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暴徒)為什麽要這麽做?”她說自己“關在房間里對著墻壁沈默很久”。
遭暴徒毆打,被送往醫院的環球網記者付國豪 圖片來源:香港商報網
該事件成為香港抗議活動暴力升級的決定性時刻,示威者開始投擲汽油彈、打砸商店並在地鐵站縱火,且在特區政府已經宣布“撤回修例”後都沒有停止。
22歲的抗議者Marcus聲稱,大部分暴力行為是可以得到辯護的,例外僅在於“不必要的暴力”。他還為機場的暴行辯稱:“在那種情況下,沒人有時間核實真相。”
一名從事教育顧問工作的22歲女性Yara也說:“如果我們輸了,這就是暴動。如果我們贏了,這就會被稱為‘革命’,最終所有的暴力都是‘正義的’。”
CNN評論,這種立場在示威的同情者中很常見:他們含糊地反對暴力,可一旦是示威者所為,卻下意識地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為了“拯救”香港與所謂“更普遍的正義”,交通混亂、航班取消與干擾教育都是“值得付出的犧牲”。
然而,隨著暴力的升級,越來越多曾經的支持者與中間派已經對參加抗議活動產生懷疑、望而卻步。
上文提到的Jose仍然支持示威,但表示不會再頻繁參加活動。Yara也懷疑,打砸自動取款機等行為會被視作“無意義的暴力”,“必須在某一刻管管這些人。”
還有曾經參與和平集會的市民譴責暴力,直接與示威活動“割席”。他們稱自己是“沈默的大多數”,批評示威者在香港制造混亂與恐懼、破壞經濟、傷害無辜的人。
CNN宣稱,“並不清楚這批人是否真的代表(香港的)大多數人”,卻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的隊伍正逐漸壯大。
比如,在Telegram上最大的抗議者群組存在24萬左右的成員,而臉書上一個反對抗議者的群組,過去2個月已經聚集了超過12.5萬名成員。
香港市民自發清理示威者標語 圖自:港媒
文章替這些“沈默的大多數”道出了他們心中的困惑:如果抗議者要“民主”,為什麽要砸自動取款機?破壞地鐵跟普選有什麽關系?
41歲的Sarah之前曾參加和平集會,但在示威者開始破壞地鐵站、襲擊警察並泄露警員家屬的個人信息後,她說自己“已經完全不支持(抗議)了”。
“法律就是法律,你不能傷害別人,你不能破壞政府公物。”
在銀行工作的39歲Millie說,抗議者擾亂公共交通系統不僅僅是造成不便,還侵犯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權利。
“他們剝奪了別人出行的自由。人們有權做自己的事情,妨礙這種權利是我不能容忍的底線。”
26歲的Patrick也不再參加抗議活動,並認為比街頭破壞更險惡的是“包庇那些反政府人士的人”。
他說,站在一旁的支持者拒絕譴責暴力,要麽是因為害怕而不敢站出來,要麽是“真心相信暴力是正義的”,自己“不知道哪一種情況更糟”。
“我覺得這才是最可怕的,不是(暴力破壞)行為,而是(人們)對(暴力)行為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