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古镇赏味

2019-11-04
来源:凤凰网旅游

  下司古镇,是一座隐藏在贵州苗疆腹地的精巧古镇。据史料记载,虽在贵州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镇中,下司资历最浅,却因水道交通,在清朝成了“豪门云集、商贾众多”的繁华商埠,“夜晚灯火辉煌,其境壮观;马店门庭若市,客栈商贾云集,餐馆彻夜营业。”因此也被誉为“小上海”。

  一方山水一道景,一方水土一方人,下司古镇与水相依,如一处被隐藏在苗疆腹地的“江南水乡”,在苗侗飞歌中奏起江南小曲,别具情调。既有了水乡的形态,当地自然少不了水乡的味道——面条。谁能想到,在这西南腹地之中能有一座古镇,滋养了风味万千的面条食街?今天,凤凰网旅游来到这座贵州古镇,寻觅风格百变的水镇滋味。

  2019年,凤凰网旅游将推出《振兴吧!小镇》,赏味系列也会吃遍各地乡镇,评选出“年度十佳风味小镇”!你的旅行路上吃过哪些美味小镇?你的家乡又有哪些值得推荐的风味乡镇?

  下司古镇依傍着清水江,建筑错落有致,相比镇远古镇的古朴,下司更像一个烟雨之上的江南水乡。镇里除了苗侗的吊脚楼和鼓楼外,还能看到江南院落、明清徽派楼屋、闽南建筑,甚至是西洋风情的邮局。如此格局皆因旧时各地商人汇集,各地文化元素荟萃,成就了风情万种的“大观园”。


 

  站在古镇桥边,看清水江缓缓流过,听竹筏穿梭在江面上哗啦的声音,临水的人家烹煮着新鲜的河鱼,街边蒸笼里透出糯米的香气,还有锅铲爆炒的热辣烟火。当你还在感慨多元交汇的风土人情时,拐进另一边,赫赫然竟是一条面条如瀑垂挂、麦香四溢的苗疆面条街……


 

  01.下司挂面 苗疆腹地的面条街

  逛过不少古镇,似乎总能找到一碗好吃的面条,尤其在江南一域,那么在这个被称为“小上海”的下司古镇,同样少不了特色的面。

  

 

  在南方,面条通常是机器压制而成,齐整细滑,但在下司,亲手制作面条是古镇人自在闲适的生活方式之一。在这里,大多数人家吃的都是手工擀制的面条,且不添加任何东西。当地遵循“晴天生产,雨天休息”的规矩,倚仗着“空气湿度大,日照十足”的特定环境,将面条自然晒干,虽表面干燥粗糙,但封存在内部的水分保证了面条的柔韧,丢在锅里久煮不烂。

 

  普通面、鸡蛋面、高精面、小麦面、蓝莓面⋯⋯在下司古镇的“面条一条街”,你会撞见不同种类的面条,每斤价格从2元6毛到6元不等,顾客为吃得一碗古法炮制的口味,轮番着排在柜台前“挑三拣四”。店主也不拘泥,无论盘、挂、拉等手做工序,全在店里现场制作,末了用长棍一挑,直接拿到街边晾晒,下司人用传统习俗践行了当下最火热的“透明厨房”。

  

 

  传承了古老朴实的技艺,加上下司古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如今,当地面条的口碑越来越好,镇里的“下司面条一条街”也越开越长。挂在街边的面,丝丝分明,整整齐齐,像瀑布一般倾泻而下,整条街上都散发着阵阵面香,以至于游至这里的游客,总忍不住带上两捆面条,作为来到下司的“确凿证据”,方能安心返程。

  

 

  02.月亮粑 心中的白月光

  喜欢吃甜食的人时常会说糖的滋味让人感到幸福,而在赶赴下司古镇的人群里,十有八九都是奔着甜蜜的幸福滋味而来。

  “老板,整几个月亮粑!”在古镇,这句话出现的频率甚至比“你好”、“再见”的寒暄还要高。而古镇街边的蒸锅里,无一例外,若是恰好遇上主人揭锅,锅盖下藏着的一定是五颜六色、滚圆肥亮的月亮粑。


 

  虽说下司古镇随处可见月亮粑,但一年中,只有在中秋节前,才能看到下司镇上家家户户同做月亮粑的热闹场景:染色、磨面、吊浆、包馅……全屋人集体出动,好不热闹。听起来十足梦幻的月亮粑,实际做法并不复杂。将糯米研磨成粉后,掺入新鲜的蓝莓汁、紫薯汁、芒果汁、红丝绒草等调色。因这些色彩均取自自然,倒是给这肥嘟嘟的糯食多添一分柔和。

  调制月亮粑的馅儿很有讲究,得用芝麻、花生、瓜子和猪油调制,下手太重,油腻滋味抢了糯米皮的清甜,调味不够,满口寡淡没啥吃头。下司人对其中配比早已了然于心,他们娴熟地抻开软糯外皮,将馅料填入其中,捏合后垫一片油绿的柚子叶,锅里蒸熟便成就了一道传统美食。

  

 

  之所以称它为“月亮”,源于糕团圆滚滚的外形,像极了中秋满月的模样,当地人便将它叫成“月亮粑”。咬下一口软糯甜蜜,更彰显了他们对人生送上的美好祝愿——团圆且甜蜜。以致于每逢中秋佳节,在下司镇里吃“月亮”的传统习俗,更胜过吃月饼。

  

 

  若要论其间最美妙的时刻,莫过于掀开锅盖的动作,朦胧的热气里,释放出被封印的香气,拿在手里烫手又柔软,趁热咬一口,馅料成汩地往外溢,一个不小心就黏了手。若是不怕烫,那便赶紧把馅料吸进嘴里,软滑绵绸,咀嚼之间还能吃到馅料的颗粒感,满口满嘴才叫安逸。如此一个接一个,下司人把“幸福团圆”安安稳稳地装进肚子里。

  03.白酸汤鱼 比凯里更讲究

  既然来到了黔东南,还钻进了历史悠久的古镇,免不了拿“酸汤鱼”说事,对下司人来说,有一道白酸汤既是生津解暑的饮料,也是厨房必备的调料,更是苗家招牌菜美味的根源。不过千万别嫌老生常谈,这下司的酸汤和黔东南其他县市的酸汤有着明显的差异。比起其他地域改良过后的酸汤鱼,坚持古法烹制的下司酸汤鱼,味道更纯粹。


 

  下司古镇依清水江而建,新鲜的河鱼是他们日常餐桌上常见的食材。当地人在做酸汤鱼时会选用清水江野里长成的活鱼或稻田鱼,一口满嘴野生味,鲜嫩肉质自不用多说,配上古法调制的酸汤,更是鲜上加鲜。

 

 

  平时吃酸汤鱼,都是把酸汤煮滚了之后再下鱼肉,但在下司古镇和煮开酸汤再下鱼不同,在下吃酸汤鱼,得先用冷酸汤把鱼泡起,再开小火慢煨。随着温度不断升高,这锅酸汤鱼的鱼鲜味也越煮越浓,这样烹制,酸味满实满载地渗透到鱼肉里去。

  

 

  汤汁里自然发酵的乳酸是天然的鲜味剂,配上下司本地的小个儿的西红柿,吃起来开胃又养眼。且来下司古镇撇去浮油,喝一勺酸香红汤,吃一块细嫩鱼肉,方能明白为何当地一道“酸汤鱼,永远吃不腻”。

  04.下司野鸭 个头小巧味道妙

  说完了下司的鱼,还得说说下司野鸭。古镇里的野鸭长得精瘦,个头小巧,脖子短,头顶一绺偏绿的毛发,翅膀又晕染着若有似无的蓝光,如此“标志”的外形,似乎在告诉食客“浓缩即是精华”。

  吃下司野鸭得“大气”,毕竟一斤的鸭子骨肉六四比例,少不了过日子的精明人一番计较,但恰恰因了这种体型,才让下司野鸭更有嚼头。要说烹饪技巧,当地人数不出什么亮点或秘诀,最是家常:将鸭肉和姜片同锅油炸,让高温锁住鸭肉里的汁水,整块鸭肉更酥脆。再加入红青辣椒、糍粑辣椒、花椒和盐,炒出了香气,加水焖煮收汁即可。

  

 

  虽然做法简单直白,却正好应了野味的江湖气,用干锅烹野鸭,香脆的鸭肉越嚼越出味儿,鸭肉撕扯着吃最香,毫无禽类的腥气。同时,少了家鸭的肥腻,下司人还会将野鸭烹制成“野鸭汤”,油少不腻又养人,清淡的味道更能吃出野鸭的鲜美。

  而与干锅野鸭最搭配的,莫过于一碗古镇的手搓蓝莓冰粉。当地人最在意搓冰籽的过程,两手运劲轻柔有力,经反复揉搓,直到冰粉上布满细密气泡。

  

 

  与其说手工揉搓的冰粉口感略显粗糙,倒不如将这样的古朴体验称作质感。弹韧的冰粉配上瓜子、花生、山楂,添几粒新鲜蓝莓和一勺红糖,食用前用勺子将冰粉捣成小块,舀一勺送进嘴里,冰镇过的冰粉酸酸甜甜,前一秒叹着野鸭的火辣,下一口冰凉便将出了神的魂魄“拉拢归位”。(图/文:马达)

[责任编辑:董岳昕]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