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彤
資料圖
持續半年的修例風波無疑對香港的民生經濟帶來沉重打擊,一方面,特區政府必須盡快止暴制亂,以免對市面的衝擊無限擴大,同時加緊扶持受影響的行業和商號。另一方面,亦須拿出長遠的對策,解決房屋等老大難問題,真正為民解困。
港經濟面臨內憂外患
當前香港經濟還面臨內憂外患。隨暴力衝擊,本港10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按年急跌24.3%,當中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銷貨價值按年急跌近43%,跌幅最大;服裝以及鞋類、有關製品及其他衣物配件急跌37%;藥物及化妝品、百貨公司貨品也有逾30%跌幅。這主要是暴力事件令旅客卻步,同時也打擊本地消費情緒。伴隨這些情況的是結業潮和失業潮,旅遊、零售首當其衝,基層民生多艱。對此,業界已有許多救亡舉措,例如放無薪假等。另外,特區政府亦早已推出四輪共250億元的紓困措施,因應情況協助企業和市民渡過難關,當中有撐企業、保就業舉措,包括豁免政府收費、減免水電收費、提供專項基金、提供信貸擔保、增加工程項目、提供再培訓計劃等,另外亦有紓民困措施,例如寬免稅務、派發津貼、提供補貼等。另外,民間方面,李嘉誠基金會於早前宣布,捐出10億港元「應急錢」計劃細節,第一期「應急錢」計劃先動用2億元支援中小企業渡過時艱。這些紓困措施都可解燃眉之急。
解決房屋問題
對於一些老大難的民生問題,例如房屋,特區政府也不能鬆懈,因為這是解開市民心結,穩定社會的途徑。其實,今年10月的施政報告,特區政府已推出運用《收回土地條例》和其他適用條例,收回三類私人土地作百分百公營房屋(包括公屋、「綠置居」、居屋)及「首置」和相關設施發展。據悉,目前已知會收回的私人土地約700公頃,預計其中400多公頃會在未來5年收回,遠多於過去5年收回的20公頃。香港一向存在住屋難的問題,很多青年苦無棲身之地,只能寄望於公營房屋,可是現時輪候公屋3年承諾落空,一般要輪5年才有望上樓,私人市場租金昂貴,即使居住?房也所費不菲,要想自置物業,就更是難於登天。之所以會如此,主要是土地供應不足,導致寸金尺土,如今,特區政府加大力度收回私人土地,增加土地供應,無疑是改善民生的積極舉措,應該予以肯定。可喜的是,地產商亦積極配合,透過捐地、借地紓緩土地供應的不足,例如施政報告公布前,新世界已表示欲捐出300萬平方呎農地興建公屋及社會房屋,上個月,恒地又提出借出錦田江夏圍的土地供政府興建2000間過渡性房屋。而不要忘記,去年施政報告提起的「明日大嶼」計劃,也構築了美好願景。我們相信,只要全社會上下一心,貢獻力量,必能有更多的方法增加土地供應,使更多普羅大眾可以安居。
有了土地,特區政府還要加緊建設,一方面可及早為市民提供居所,另一方面,當前市道低迷,如果增加工程項目,也有助紓緩失業問題。而半年來道路遭破壞,設施受損毀,市民文娛康樂活動大受影響,特區政府亦須批出這方面的工程,加緊搶修,使整個城市恢復活力。
當然,改善民生經濟的前提是要盡快停息暴力,恢復社會穩定與秩序,否則所有的努力只會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