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縣選送的主題節目參演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文藝晚會
【香港商報訊】記者盧偉、通訊員黃少卿、葉衍達報道:為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受澳門宋慶齡基金會邀請,惠東縣選送展示惠州東坡文化和惠東漁歌文化的主題節目《但愿人長久》《最美風情畫》參加了12月20日舉行的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慶典活動。
據了解,為讓澳門同胞現場欣賞原生態漁歌演唱,惠東縣組織以全縣各界舞蹈老師及舞蹈愛好者組成的惠東縣機關藝術團隊傾情出演“惠東漁歌”主題節目,展現惠東歷久彌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充滿生活氣息的特色民俗。歌舞《最美風情畫》用國家級非遺惠東漁歌的旋律,具有濃厚的地方戲曲音樂和民間音樂特色,表達了漁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但愿人長久》節目中,惠東姑娘們跳起古典舞,展現惠州文化之美,寓意人月團圓。
據史料記載,自宋代起,惠東漁歌已在惠東縣沿海漁區(平海、港口、稔山、巽寮、黃埠)廣為流傳。惠東漁歌屬“粵東漁歌”中的淺海漁歌,曲式結構多為五聲調式,以“徵”“宮”兩種調式為主、“角”“羽”調式為輔。惠東漁歌品種繁多,據調查統計,其調式共有29種,主要有“妹子調”“啊啊香調”“啦達啲嘟調”等,唱詞均以地方方言“福佬話”或“學佬話”(屬閩南語系)演唱。2008年,惠東漁歌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惠州最閃亮的文化名片之一。
近年來,“惠東漁歌”多次參加國家級和省級比賽、展演、節目錄制等,屢獲殊榮和好評。惠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惠東漁歌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于2009年成立了惠東漁歌傳承基地,2012年成立了惠東漁歌業余學校,2017年成立了平海漁歌藝術團,為保護、傳播和學習惠東漁歌知識打造了專屬平臺。一直以來,該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不斷健全機制,突出重點,強化措施,整體推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檔案,挖掘整理了一批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立健全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制定了《惠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實施方案》。
截止目前,全縣的“非遺”項目文字檔案累計多達63冊、10萬多字,編輯印發了《惠東漁歌》專輯、《惠東山歌集》《惠東民間文化藝術》等。在人才培養方面,該縣在沿海各漁區開辦惠東漁歌業余學校、在山區各鎮開辦客家山歌業余學校,并專門編寫了配套的《惠東漁歌客家山歌業余學校教材》,同時,通過舉辦培訓班,培訓了一批基層文化工作骨干和民間藝術傳承人,進一步推動“非遺”項目的傳播和發展。
在今年10月份,在惠州市文化藝術館舉辦“我和我的祖國——2019惠州市惠東漁歌專場晚會”,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展示活動,進一步讓更多群眾產生共鳴,使惠東漁歌煥發出新的活力與魅力。截至目前,惠東縣“非遺”項目共34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項(惠東漁歌)、省級6項、市級10項、縣級34項。該縣“非遺”傳承人共57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4人、市級10人、縣級5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