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稅務局走進高州市荔枝產業園,為企業送政策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李芳 盛芳齡 岳瑞軒報道:伴隨改革步入深水區,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愈發突出。如何推進稅收領域的現代化,提升稅收治理體系和稅收治理能力,成為新稅務機構必須直面的課題。身處改革開放前沿陣地,面對稅收現代化這道「方程式」,廣東省稅務局以規範化標準化一體化建設(以下簡稱「三化」建設)為解題思路,力求趟出一條「廣東道路」。
韶關市武江區稅務局辦稅服務廳服務場景
展「三化」建設之翼,解稅收治理能力之題
稅務人員到房地產開發公司開展專題調研
「機構合并後,稅收工作流程需要建立統一規範、統一標準,加強一體化設計,主動應對稅務部門稅費統管等新形勢。」2019年6月12日,稅務總局王軍局長在廣東調研時強調。
積極引入智能辦稅理念,構建新型辦稅服務體系
這一要求的提出,與廣東稅務新形勢深深契合:
機遇前所未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落地;挑戰與日俱增——機構改革後省以下工作標準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業務邊界模糊、職能交叉重疊等情況不同程度存在。機遇與挑戰雙重疊加之下,廣東省稅務局「三化」建設應時而生。
所謂「規範化」,就是要建立健全全面覆蓋、上下一致、層級清晰的制度規範;「標準化」,就是要實現工作流程和效果可量化、可比較、可評估、可監督;「一體化」,就是要增強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推動管理要素的最佳組合和工作資源的最優配置。
「開展『三化』建設,就是運用現代系統管理理論和科學方法,通過健全制度規範、完善崗責體系、建立工作標準等舉措,推動稅收業務和行政管理事務的再造與重構,為提升稅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奠定堅實基礎。」廣東省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吳紫驪如是說。
以啃硬骨頭的自覺,倒逼稅務生態系統性重構
三化」建設堅持雙線並行,一方面,抓好各項工作規範性標準性的基礎建設,有序開展部門職責和業務邊界劃分、業務事項文本撰寫等工作,確保每項工作都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聚焦「規範統一、多位一體、優化提速、風險防控、減負增效」五大目標,花大力氣破解一批工作「老大難」問題。
在首批26個建設成果中,最「沉甸甸」的當數「稅費業務規範管理體系」。240多萬字的《稅費業務征管規程及崗責體系》,橫向覆蓋18個稅費業務線條,縱向覆蓋省、市、縣、分局四個層級,全面支撐508項稅費業務的規範辦理。深化「放管服」改革,減少事項913項,減少65%,精簡表單408份,對每個稅費事項按20類80個要素進行統一規範,納稅人辦稅有了「全省一本通」。
廣東嶺南紅橙有限公司會計主管吳文告訴記者,「有了《廣東省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稅費政策措施指引》,我們能夠更便捷了解稅費扶持政策,享受政策紅利。2018年至今產業園已享受稅費減免優惠197萬元,這是實實在在的大禮包。」
吳文提及的,正是稅收服務現代農業產業園「陽光豐收行動」,通過「三化」建設梳理的96項政策措施,將之前散落在各類文件中的政策進行歸集一體,一本指引覆蓋了農業產業園整個發展周期,納稅人可通過省稅務局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迅速獲取相關電子書,隨時在「指尖」輕鬆閱讀「減稅降費寶典」。
「三化」建設不僅要消除納稅人端的差異,內部的壁壘也得打破。「以前辦理一次財務報銷需要填幾個表格,跑幾個部門審批,有時找不到人一耽誤就是好幾天;現在只需要在系統上填單,還能實時跟蹤查看審批流程,再也不用來回跑,節省了很多時間。」廣東省稅務局辦公室鄔佼說。這得益於財務管理部門推出的「智慧財務管理系統」,實現規章制度、具體業務、財務數據、內控建設四位一體、相互融合,有力解決了以往報賬難、管理難、監督難的問題。
如土地增值稅清算管理規程統一了土地增值稅管理中各項工作標準、流程、文書,僅文書模板就涵蓋了9份流程文書、12份審核工作指引、16份審核工作底稿和122個清算審核要點,單個清算項目成本收入審核從原來的30個工作日減少為5個工作日,有效解決土地增值稅清算中「久拖不決」等問題,化解執法風險。
稅收便利度是營商環境的重要指標。為破解辦稅堵點痛點,努力「讓納稅人一次不用跑」。首推5大類128項「一次不用跑」辦稅清單,依託電子稅務局和V-Tax系統,圍繞「線上業務集約處理」和o2o發票配送兩個「中心」,實現線上線下「雙提速」,為納稅人帶來更便捷、智能的辦稅體驗。據統計,辦稅事項「一次不用跑」精簡資料43.6%,業務平均辦理時長同比縮短29.7%,92.7%的納稅人對辦稅事項「一次不用跑」表示滿意。
對下一階段工作,吳紫驪指出,「三化」建設是一件固根本、利長遠的大事,必須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我們已經下定決心,挑重擔子、啃硬骨頭,以『三化』建設為改革夯基壘臺,為發展積厚成勢,促進廣東稅收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在早日實現稅收現代化的征程中貢獻廣東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