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局副秘書長籲反思 「不要讓教育專業蒙羞」

2020-05-18
来源:香港商报

资料图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周偉立報道:中學文憑試歷史科出現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試題備受抨擊。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昨發表網誌表示,歷史教育十分重視學生能夠認清重要史事的基本內容,加強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培養他們的國民身份認同,是教育同工持續努力的目標,強調當局要求取消有關題目是合理及負責的做法,目的為保障考生的利益,絕非以政治來干預考試。

  歷史教育須認清基本史實

  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昨於「局中人語」發表網誌指,歷史教育是全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香港的課程中,中學教育階段分別設有初中及高中的中國歷史科和歷史科課程,讓學生從探索過去人類文明的進程,認識國家和世界的歷史,從而培養對國家認同、世界視野,並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她強調,歷史教育十分重視學生能夠認清重要史事的基本內容。以鴉片戰爭課題及20世紀上半葉中日關係為例,於前者學生須認識鴉片戰爭的背景、清廷禁煙的過程、鴉片戰爭爆發的導火線、簽訂《南京條約》,以及戰爭的影響等;有關的教學材料及教科書,必須清楚和準確交代史實,而歷史教育的重要學習宗旨之一是讓學生在學習自己國家的歷史時,從民族、文化的角度,建立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及歸屬感,故學生雖可認識其他立場對於鴉片戰爭的看法,例如:指稱鴉片戰爭為中西文化衝突及英國拓展貿易結果的外國觀點,但在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教師要清楚讓學生知道鴉片戰爭後簽的是不平等的條約,以及在1972年香港在聯合國會議上被剔出殖民地之列等重要事實,絕不能教學生以旁觀者自居,或教授不符歷史發展事實的觀點,在中小學從事歷史教育的人士亦應按學科課程要求選取有學者論說支持為主流意見的資料,以助學生從小建立人文、道德及歷史方面正確的價值觀。

  康陳翠華續指,這種方式亦可應用在評核題目甚至是公開考試中,考題可以要求考生評論某場戰事一方失敗及另一方取得勝利的因素,但這不涉及道德價值判斷,然而本年的歷史科文憑試,有題目考問學生是否同意在1900至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利多於弊」,眾所周知,日本於這些年期間多次發動對華侵略,造成數以千萬計的同胞喪生,有人嘗試合理化此命題,硬說此是開放題題型,考評技術層面可以容讓學生得出「弊」多於「利」,甚或百害而無一利的結論,這是完全失焦的詭辯。

  強調絕非以政治干預考試

  她強調,當執行課程及評估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時,特別是涉及教育及考評等機構,教育局有職責維護教育專業,並基於保障學生及公眾利益而採取相應行動,予以糾正;教育界包括不少教育團體及資深校長、老師以及媒體都認同題目存在重大問題,當局要求取消有關題目,目的為保障考生的利益。她重申,在教育的議題上當局不是無關的第三者,也不是純粹資源提供者而不須負責教育的質素,故當局對試題表達看法和提出處理的意見,絕非以政治來干預考試。「我們在此強烈呼籲所有在不同教育崗位/職位的教育人士反思教育的使命,不要讓教育專業蒙羞!」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