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坤(左)修葺祖屋得親友尤其是太太的大力協助,粉紅用色亦是太太的主意。記者鄭玉君攝
【香港商報網訊】沒有自來水及電力接駁的蒲台島,村民成立關注組爭取至今7年,期間村民多番向議員申訴,亦曾有議員親到島上視察。然一輪關注後,近年歸於沉寂,本刊向相關部門查詢村民訴求的最新情況,答案仍是沒甚進展。在全部訴求不知何年何月實現情況下,該島最近竟有原居民回流居住,所為的是自己的根就在蒲台島!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多番申訴無實質進展
記者個多月前趁天后誕到訪有香港南極之稱的蒲台島。在限聚令下,不少慶賀寶誕的活動已取消,但仍有不少人前來拜神,這情況令沒有自來水供應、只靠雨水供應系統供水的小島,水量更形不足,須靠民政事務處派船運水。蒲台島村公所工作關注組主席羅成對此現象見怪不怪。他說,為改善島上問題,他多年來連同村民什麼也做過:到立法會申訴、請願,向多個部門寫過無數信件,多個黨派議員也到過島上視察,然而都未有實質進展。不過他仍舊熱切的向關注蒲台島人士講述小島困境。
蒲台島人口高峰時住有約1700人,有的在漁船,有的在島上棚屋。但這些都是數十年前的事,今日蒲台島的常住民只有10人,都是中老年人,由50多歲至70多歲,假日住民會多一些,有十多個,小島已由昔日漁耕之地變成市民周末郊遊場所。許是居民太少,小島的基礎建設不足,達不到適當生活水平。
由大灣通往碼頭的山路有很斜的梯級,年長人士或會走得辛苦。
晚上6時後才有電用
最簡單的如用水,多年前已要求水務署供應自來水,但都以「居民少,工程費用太貴」回應。島民只能靠收集雨水作為食水,水不足時當局派船運食水到島上。或許被關注組逼得緊吧,羅成說,2015年水務署在島上曾進行地下水研究,鑽了兩個探洞了解能否開闢科學井,另外亦探索一個廢棄舊井有否地下水供應,2017年完成研究,最終建議可重修舊井作後備水源。雖然舊井儲水不足以應付假日驟增的人流,但都算多了一個水源,惟工程至今未動工。水務署回覆本刊查詢時指出,由於蒲台島村民代表對舊水井所提供的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性及穩定性有所保留,方案未能得到村民代表的支持下,工程因而未有展開。該署會繼續研究島上有否其他位置有更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已於今年1月委聘工程顧問,並將會就勘探地下水資源的建議方案諮詢村民代表,預計勘探工程將於今年第三季開展。
供電方面,居民則靠三台由民政署提供的柴油發電機發電,由於發電費用不便宜,加上電壓不足,要在晚上6時後才可用,島上唯一酒家明記因此要自行添置發電機才能做到生意。其實大約在20年前,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港燈)曾在蒲台島測試風力,但並無下文。近年又捲土重來,向村民倡議用太陽能發電,並進行研究。羅成指已經過去兩年時間,但什麼也沒有做出來。環境局發言人對本刊表示,港燈已完成了在蒲台島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初步設計研究,其規模足以應付島上常住居民的基本電力需要,具體容量有待確實。港燈未來仍須向島上的用戶代表介紹其可再生能源系統的設計,並就供電安排與島上的用戶代表及不同持份者溝通,以確定最終可行的工程方案。
早前蒲台島慶祝天后誕期間,用水增多,民政事務處須派船運水,居民將水泵入水桶備用。
「大灣之路」行走不便
環境局的回應顯示一套新的供電系統有望在蒲台島出現,年邁村民都希望有生之年可用到。而眼前最令他們洩氣的,是那條出入不便的「大灣之路」。所有人從碼頭下船後,都要經過這條既斜又多梯級的山路才到大灣。記者在到訪當天走了一轉,也感到有點氣喘,若是長者,定感艱辛。羅成說,6年前就已建議政府在沿海岸線興建無障礙通道往大灣沙灘,但民政事務總署指開支超過5000萬元,超過可承接的工程預算上限,後來他們提議較便宜方案,不超過地區小型工程計劃的3000萬元上限,但遭到拒絕。離島民政事務處最新回覆指出,鑑於村民擬議工程地點位於海岸保護區,會影響附近一帶的自然環境及生態,民政處認為並不可行。
早前蒲台島慶祝天后誕期間,用水增多,民政事務處須派船運水,居民將水泵入水桶備用。
蒲台島的偏遠及基礎設施不足,吸引不到村民回流。62歲的馮建坤是近年僅有的一位。他在小島出世,6歲與家人搬出香港居住,原因是搵食艱難,只靠務農、養豬及刮紫菜不足以為生。離島後,他在清明、天后誕等節日有回島,暑假亦有回來玩,但長大投身社會後,已較少回來。前年颱風山竹襲港,親友告知他的祖屋已被風吹塌,毀爛不少,「我回去看,見到間爛屋突然覺得心傷,決定整番佢,我諗呢種就係根」。他花了數十萬元及1年多時間修葺,自己及親友親力親為,終於變成現在的粉紅小屋,從碼頭下船走沒多少步就見到了。已退休的他去年11月入住,計劃安裝太陽能,水方面附近有井可抽水入儲水缸。他希望島上水電問題終會解決,亦希望交通便利,日日都有船到蒲台島。目前,逢二、四、六及日有船期,羅成表示,已提出加多一天即周五有船期,暫未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