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开工路漫漫 文创产业苦撑待变

2020-06-08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报网讯】香港作为国际都会、亚洲艺术中心,每年都会汇集大量艺术团体及参展商交流;而在电影、音乐等文化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香港文化艺术工作者及艺术团体,亦是全球文创产业链中重要一环,并显出独有的特色和魅力。

  但随着疫情蔓延全世界,各地限制民众聚集,幾乎所有经贸及文化往来都停顿下来。全球产业链牵一髮动全身,本港文创产业遭受沉重打击。  香港商报记者 范晓昱

  

 

        近年来香港本地文创产业迅速成长,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文创产品的製作及输出中,成为全球化文创产业链的参与者、传播者。而在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下,交通暂停、往来受到限制,作为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香港的文创产业亦陷入危局之中。

  香港文创产业陷疫境危局

  疫情下,本年度香港艺术节取消,香港大型艺文场馆、康文署旗下的博物馆、西九文化区各场馆等均全面关闭,小区汇演、文化和体育竞赛等大部分都要取消,估计九成的演艺工作者因演出被取消或延期而影响到收入。

  疫情之下,加上港府推出「限聚令」,西九文化区所有表演场地暂停开放。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表示,受疫情影响,仅1月30日至2月29日,文化区就有70多场表演改期或取消,其中包括阪本龙一与高谷史郎合作的《disoplay》等海外及内地来港的巡演作品。

  有香港本地文化场馆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场馆所有交流演出活动,包括与内地及海外合作的活动全部取消,最早要7月才有望陆续恢复,目前所有工作人员仍在家待着,薪水亦因业务减少有所降低。

  海内外团体交流难进行

  体育、演艺、文化及出版界立法会议员马逢国(上图)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指出,很多业界文化场所都依靠政府场地,由康乐文化署管理。由於疫情原因基本上所有场地全部关闭数个月,民办场地都採取类似政策。场地关闭对业界造成非常大影响和衝击,演出活动取消,业界活动幾乎完全停顿。

  另外,往年香港举办的多项大型艺术推广及交流活动今年亦全部取消,包括香港艺术节、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等,巴塞尔艺术展览亦转为在线,香港书展仍在考虑是否停办。

  马逢国表示,内地及海外演出团体无法进入香港,香港艺术团体亦无法去外地演出,例如中国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在美国演出时感染新冠肺炎,所以目前各类文艺交流活动很难进行。

  文化消费交易损失大

  他又指出,众多文创交流活动停办,对业界影响很大,例如每年的香港书展汇集大量参展商及爱书人士参加,对出版行业很重要。去年香港书展的7日展期共吸引98万人次入场,人均消费达875元,数字十分可观。而今年受疫情影响,就算如期举办,参展商及交易额也会相比往年大大下降。本年度香港书展原本将於7月15至21日假湾仔会展中心举行,但疫情下最後安排,主办单位仍未作决定。

  究竟艺术交流以及演出团体相关活动取消,对香港艺术文化交流产生多大影响?马逢国表示,目前很难估计影响多大,但部分演出、艺术节取消,可以直观地看出经济损失。「以往文化场地租用率接近100%,场地关闭5个月,就造成5个月的损失;往年在港举办的大型艺术节上座率都不错,门票可以全部售出,但今年就完全没有票务收入。」

  港电影产业链停摆

  至於电影行业则是文创产业另一重灾区。据中国国家电影局估计,内地今年全年票房损失将超过300亿元人民币,本港电影院也因「限聚令」停业个多月,近日虽然已重开,但票房收入迟迟没有回升,与疫情前情况相差甚远。除了电影院生意不景气外,香港电影市场众多影片撤档、剧组停拍,电影产业链中涉及拍摄、後期、发行等业务的公司亦受到不少衝击。

  高先电影有限公司是香港一家电影发行公司,其董事总经理曾丽芬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指出,当前疫情环境下,公司发行业务大受影响,公司员工亦选择弹性上班时间。

  高先电影原本有计划今年在西环开设首间自家戏院,但计划因疫情要推迟到今年年底。不过,曾丽芬表示,希望下半年业务可逐步回暖,追回上半年损失。「预期圣诞档期开始应该会回复以前的入座率,我们是乐观的」;另外,发行业务暂缓也令公司可以趁此机会专心筹备新戏院的事。

  马逢国谈到,当前疫情下,香港电影电视行业基本都停摆,「往年拍摄中的纯港产电影至少也有30部,今年时间已经过半,能够开机的也仅有3部」,可见本港电影从业人员没有工作机会,生计都成问题!

  电影从业员陷入水深火热

  近年香港与内地合拍影片数量持续上升,从演员、製作团队再到取景地,都涉及两地合作,早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马逢国指出,近年来两地合拍的电影数量也可以达到一年幾十部,香港公司在合作中会参与到融资、製作、後期、发行等方方面面的业务。曾丽芬告诉记者,公司大部分发行影片是进口内地,虽因疫情原因导致影片暂缓发行,但公司仍然有继续洽谈与内地及海外买卖片事宜。

  马逢国续指,一部合拍电影由製作到发行过程中,由於每一部电影都希望找到最合适的演员和团队,所以团队人员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但目前因为交通的限制及两地的防疫政策,团队人员无法自由往返,工作也就无法开展,令到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叫苦连天。至於电影公司、後期製作公司等,他们有很多固定的员工需要支薪,目前整个产业链出现问题,电影停拍没有业务,公司承受非常大压力。

  至於香港文创产业该如何寻找破局?文化场馆、剧团转战线上,可多利用网上平台对观众进行宣传,尝试与观众互动交流,增加流量;电影院线逐步恢复,电影公司亦尝试进行远程合作及沟通;电视、电台以及出版业亦在寻求新的突破口。「寒冬」来临,一些本地文创机构或可以藉此机会转型新模式,但一些却可能无法找到突破口,难以捱过这个「冬天」。

  在线化转型是可行出路吗?

  香港演艺团体没有因疫情停下来,积极推出各式各样的在线影音活动,例如香港中乐团上载52集的「中乐知多少」系列影片;香港话剧团也开拓了自1977年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网上戏剧「公演」活动,并推出「有文字你send来,不『疫』乐乎」短篇文本创作计划,剧本更有机会获团员在网上演出5至15分钟;香港舞蹈团则在Facebook及YouTube展开一连串「以舞会友」活动。

  著名歌星许冠杰早前举办网上直播演唱会为港打气。

  香港文化场馆亦迅速作出应对措施,推出线上活动寻找新出路。画廊与艺术界人士积极发起了「ART Power HK」艺术平台,目前共有66个合作伙伴,涵盖了艺术机构、画廊、拍卖行、艺术院校等。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介绍称,西九表演艺术团队在疫情期间於网上社交平台Facebook专页和Instagram频道直播「留白Livehouse」现场音乐表演,爵士音乐、另类音乐、古典或独立音乐表演。截至2020年3月5日,共推出27条相关直播影片,接触逾8.6万人。

  文艺团体拓在线收益有难度

  在疫情下,文创活动全面在线化,会否成为香港艺术文化界的新出路?马逢国认为,香港文化团体在在线播放作品,是其一种社会功能,给予市民观赏机会,有公益性播放意味,亦为博物馆、展览、演出进行宣传推广,亦可以为企业及平台获取一部分的收益及流量。

  马逢国认为,文化艺术团体要适应新技术需求,通过网络普及、传播是趋势,有没有疫情都要做;但另一方面艺术创作需要团队合作,往往要跨地域合作,在各地取材,如果分隔开来的沟通效率始终会大大降低。最重要的是,文艺节目在在线广播,欠缺现场氛围,缺乏足够的收益,很难计算到GDP,无法帮助到这些文艺团体,故非长久之计。

  电影转网播错失一个窗口

  亦有部分电影公司为了维持经营,为求套现,会选择先卖电影版权给网上电影播方媒体,如近期继中影寰亚的《我们永不言弃》率先转网在爱奇艺上线後,耳东影业亦公布将《女子监狱》《逃出行动》这两部曾经在去年香港国际影视展介绍过的电影,转为网上平台播出,这两部电影都是跟黄百鸣的东方影业合作,演员以香港演员为主。

  对此,马逢国表示,电影转网播是电影企业的自救行为,可以适当减少损失,「但是一部电影的发行有很多窗口,其中一个窗口是电影院,电影院收入以往为发行电影的主要来源;疫情期间迫於无奈,一些电影选择改为网播,但是对於电影公司来说,相当於少了一个窗口的收入,实际上以往网络窗口亦可为电影带来增收。」

  曾丽芬亦表示,目前公司没有将电影由院线转为在线播映的打算,「因为我仍然相信电影应该先在大银幕放映」。

  业界冀两地尽早互通

  近年来,内地与香港在文创产业的合作上越来越紧密,可以看到在香港众多文化区、剧院中,内地文化团体来港的演出、展览活动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两地在电影、电视剧、音乐等文化产品製作中逐渐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记者发现,自2011年开始,电视剧、电影等两地合拍片的数量及比重快速上升,且包括《无双》、《少年的你》等越来越多的两地合拍电影斩获众多奖项。上年中央相关部委更是推出措施,便利香港电影及电影从业员进入内地市场,措施包括不再限制两地合拍片的演员比例及内地元素、香港人士参与内地电影业製作不作数量限制等。

  两地文创合作日渐交融

  马逢国谈到,近年来香港文化艺术产业较依赖内地市场,两地合作非常紧密,而海外於香港艺术文化的交流,还未佔到一个很大的比例,海外交流暂停亦对香港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

  马逢国认为,在香港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包括大型音乐会、书展、演唱会等都是内地参与者佔大多数。另外,到内地去参与合作、取景,进入内地市场是香港影视产业很重要的一步。目前因疫情影响两地互通不畅,对香港行业造成很大的打击,「与内地的交流能否尽快开通对香港很重要,双向交流若可以逐步恢复,可以对香港业界帮到很大的忙。」

[责任编辑:黄莺]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