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僑聯副主席、香港僑界社團聯會首席主席 余國春
滬港兩地中學生代表在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聯誼活動時交換彩繪星星造型的藝術品(圖:新華社)
青少年是祖國的棟樑和未來,他們的人格、道德觀、價值觀和民族情懷都將對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過去數月以來,香港街頭硝煙四起,讓我們無比心痛的是,參與暴亂的人群中有許多年輕的面孔,甚至有一些中小學生,而大學校園更是淪為了“戰場”。原本應該在校園中學習知識的棟樑之才卻誤入歧途,無不令人憂心!今年上半年公布的QS全球大學學科院校排名報告顯示,香港各大學的學科排名較過去兩年有明顯下降,主辦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公司更直言香港高等教育面臨“發展停滯”。荒謬的通識教育更導致香港許多年輕人思維錯亂,對國家和香港沒有正確的認識,對香港教育的正本清源可謂刻不容緩。培養香港青少年的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國民身份認同,需要在政策實施、教師培訓、課程設置、家庭教育等多方面予以引導和完善。 制定全面發展的前瞻性教育政策
政府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政策,以形成德、智、體一體化的教育體系為目標,相關教育政策不僅要涉及到學校、教師,也要考慮到在實施的過程中,學生以及家長的共同參與和互動。通識教育方面,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結合香港青少年的學習習慣和成長環境來適時對教材進行修訂和補充,設計和開展德、智、體、群、美五育全面發展的教學活動,例如:增加國術、中樂、品德教育或成語故事等內容,從小培養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
同時,以政策鼓勵香港的各大、中、小學校加強與內地不同城市各相對應學校的互動交流。例如:舉辦兩地學生共同參與的詩文、英語、數學、科學實驗等學科類競賽;開展形式多樣的學訪互動,組織帶領香港學生赴內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進一步推動夏令營、冬令營活動的開展,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在寓教於樂的過程中,增進兩地學生的學習和情感交流,互幫互助,以同齡人之間的互動提高香港學生對祖國的認識,增強他們的愛港愛國情懷。 注重對師德師風的培訓
要嚴把教師隊伍的選拔關,加強對師德師風的培訓,加深教師對“一國兩制”的認識和了解,培養他們的愛國精神和國民身份認同,從而使得學生透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增進對祖國的了解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在此方面,建議進一步加強香港教育體系和內地教育體系的緊密聯繫,通過邀請內地教師來港或在內地舉辦培訓班的形式,定期為香港教師舉行培訓,並將培訓內容加入到教師資質的考核中,強化對香港教育從業者的管理。
同時,建議增加香港各個學校的社工數量,加強社工與青少年的溝通,更密切地關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惑、困難,特別要注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方面的教育和指導,引導青少年走向正確的人生方向。另外,要通過增加社會資源來為學校提供更多心理輔導服務,加強對教師和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 增強親子互動 陪伴共同成長
香港很多父母為生計早出晚歸,無暇照顧子女,影響親子關係,感情日漸疏離。在子女成長的黃金時期,若父母因缺少親子互動的時間而未能及時了解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將極大地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因此,建議政府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實施親子員工政策,讓父母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獲安排彈性工作制,讓員工在安心工作之餘,能有更多時間與子女互動,陪伴他們的成長。 發揮灣區優勢 促進兩地家庭互動
建議在加強香港青少年與內地同齡人互動的同時,也增加兩地家長的共同參與。例如:在舉辦香港青少年赴內地學校的交流團中,鼓勵香港和內地的家長一起參與,以家庭為單位進行互動交流,在濃濃的親情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增加香港家庭成員對祖國的了解和認識,從而培養和加強他們的愛國情懷。在此方面,可以發揮地緣優勢,首先開展香港青少年家庭與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青少年家庭通過校際安排的互動和往來,讓香港家庭加深對大灣區的認識和了解,吸引港人主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德育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相信在祖國的強大支持和香港各界的共同攜手之下,我們一定能不斷培養出具有強大愛國情懷、堅定民族品格的時代新人,為“一國兩制”事業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共同為建設美麗香港、美麗中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