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的集合。是中國「衣冠上國」、「錦繡中華」的典型體現,承載了漢族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主要有哪些種類?
漢服款式雖然繁多複雜,其共同特點多以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一套漢服一般包含「小衣(內衣)」「中衣」「大衣(外衣)」三層,按長度可分為「襦」「短」「深衣」等。
漢服的領型最典型是「交領右衽」,就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衣襟壓住右側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整體服裝向右傾斜。左前襟掩向右腋繫带,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漢服在歷代變革上一直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也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思想密不可分。除了「交領右衽」之外,還有「圓領」「對襟」等形式。
漢服袖子既有「寬衣大袖」,也有「短衣窄袖」,樣式有圓有方。漢服根據其整體結構,還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因為它上下相連,「被體深遂」,稱之為深衣。即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於長衣類。深衣男女均可穿,即可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着。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非正式場合)時的服裝,屬於休閑類服飾。
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穿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並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好比是「天玄地黃」,因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
第三種為「襦裙」制。也屬於上衣下裳制,一般是用於常服。「三面梳頭,兩截穿衣」成了中國古代女子傳統服飾的特點。
女式漢服有哪些款式?
襦裙類:襦,即短上衣,按款式分類,有對襟(亦稱直領)、交領(亦稱斜襟)、坦領(亦稱U領)等。裙,即下裙,通常為一片式圍合裙,按製作方式分類,分為褶裙、片裙等。
襦裙又分為齊腰襦裙、高腰襦裙、齊胸襦裙、對襟襦裙等,搭配半臂穿着又稱半臂襦裙,也可搭配披帛。袖型不限於窄袖,亦有直袖、寬袖、廣袖等。襦裙特點在於上衣短、下裙長,裙束於腰以上,以顯身材修長。裙带用布带或宮絛,不用寬腰带或腰封。
曲裾袍:是深衣的一種,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曲裾以繞襟的周數分為單繞、雙繞、三繞。以衣長的長短分為長曲裾和短曲裾。一般有腰封圍腰,長带結繫。
直裾袍:東漢以後,曲裾因其穿着繁瑣逐漸被直裾替代,直裾袍是一種常服而非禮服,有長直裾、短直裾、魚尾直裾等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