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哲
內地近日汛情嚴峻,身處長江上游的武漢,水位一度創出有紀錄以來最高,許多水庫、水壩均要開閘排洪。有些向來是反對派的聲音因而質疑:「內地的水利建壩工程不過好大喜功。你看現在排洪便令下游淪為澤國!」究其實,這種批評合適嗎?
暴雨防汛 乾旱發水
批評從來容易,但敢問一句,倘無相關工程的話,亦即沒有水庫水壩儲住洪水、閘住洪水,下游汛情會不會比今日還要嚴峻?社會常常有個迷思,例如批評樓市愈調愈升之類,不過批評者卻沒反思,一旦沒有調控的話,難道樓市又不會上升?甚至比沒有調控時升得更厲害?的確,就似今日疫情,其實亦有愈封城愈多人病的「現象」,畢竟封城並不能夠完全令病毒傳播鏈消失,同一情況亦可形容愈是減息派錢,經濟愈差及失業愈多;但關鍵是,類似政策措施真箇毫無益處可言嗎?有時候,求醫吃藥也不會馬上藥到病除,但人們不會輕易說愈醫愈病;凡此種種的愈去解決問題、問題愈不見解決的說法,都是一種謬誤。實際處境是,解決方法多少發揮作用,只不過尚不足以扭轉劣勢而已。
眾所周知,氣候變化令全球極端天氣加劇,例如要不長期乾旱、要不暴雨成災;於此基礎上,世界絕對須要更多水庫水壩而非更少。不是嗎?水庫水壩既可在雨量大增時儲蓄水資源,繼而紓緩汛情,還可在乾旱時釋出活水,解決人們及農業工業等的用水需要。若然沒有水庫水壩,那麼暴雨下的災情必更嚴重,到乾旱時的用水矛盾則必更尖銳。現在內地之窘,一來是先天地理氣候所致,試問誰不知道由數千年前的大禹治水,中國每年都要經受汛情挑戰?正正由於水庫水壩工程,近年汛情已經明顯紓緩,就如香港也不用像上世紀般,經常要發起什麼華東水災籌款活動。二來,受氣候變化影響,今年內地暴雨比往年嚴重得多,自6月初已常常暴雨,所以水庫水壩的水位才一直上漲。三來,是在所謂「好大喜功」的大工程下,內地水庫水壩也出現「供不應求」之窘,即儲水量居然無法應付大量暴雨。
理順水資源兼可減排
好了,接下來,在氣候變化中短期無法逆轉的大前提下,內地應否建設更多、更大的水庫水壩?這大概是一個方法──這固然跟文首的反對意見相反。此外,參考大禹治水經驗,使用分流辦法又是否可行?大禹智慧當然富有價值,但這仍須現代化的管理配合。其中,將長江過多的水資源,分流引導到北方的乾旱地帶,譬如加快南水北調的水利工程建設,便是題中應有之義了。目前,內地便制訂了「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總體格局,當中結合古代分流與現代蓄水的技術,旨在理順不同地方的水資源供求失衡狀況。
當然,水庫水壩多少會影響自然生態,但對比任由洪水氾濫,或坐視各地水資源失衡,相關工程到底利多於弊,也莫說當中滲入水力發電等一物多用、物盡其用。事實上,除中國外,世界各地亦應多建水庫水壩,在暴雨時多蓄水,繼而在乾旱時發水,甚至爭取藉此增加潔淨的水力發電比重。這樣的話,自然可群策群力,一起研究利用水庫水壩進一步趨利避害,包括將控水、發電的好處最大化,同時將對環境的影響最小化。
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辦法,乃是減少碳排放;但治標而言,水庫水壩亦是箇中辦法,而水力發電則一定有助從根本上減少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