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東莞》:尋味酸甜苦辣 細品百味人生

2020-07-16
来源:羊城晚報

  桂味荔枝、林旁粽、黃油蟹……隨著紀錄片《尋味東莞》正式收官,美食如今成為東莞這座現代城市除「世界工廠」之外的一張新名片。通過這部城市美食紀錄片,全國觀眾感受到東莞鮮為人知的風土人情,也瞭解到城市文明與農耕傳統融合的嶺南風貌。

  為何選擇東莞拍攝這樣一部紀錄片?美食紀錄片如何拍出新意?如何打造美食IP的產業鏈?美食紀錄片為何青睞廣東?……帶著這些問題,羊城晚報獨家專訪了《尋味東莞》製片人李潔。

  《尋味東莞》:「通過食物展示東莞鮮為人知的一面」

  2017年2月,李潔和團隊第一次到東莞調研,瞭解基礎信息後敲定了這個項目。他們想到可以延續《尋味順德》的概念,把「尋味」系列做下去,於是便有了《尋味東莞》。

  羊城晚報:《尋味東莞》和《尋味順德》是不是一個系列?

  李潔:我們團隊可能會把「尋味」系列做下去。不過做《尋味順德》時,我們並沒有想做成系列。做《尋味東莞》的契機,是接到東莞市委宣傳部的邀請,為東莞拍攝一部美食紀錄片。在此之前,我們對東莞的人文生活、風味美食太不瞭解。而且在這個節目之前,沒有人系統地去介紹東莞本地的特色美食。

  羊城晚報:接到邀請後,你們才想到把「尋味」的概念嫁接過來?

  李潔:我們團隊在做任何紀錄片前,都會有一個大量社會調查、文獻調查的過程,邀請社會學、人類學專家論證方案,推斷紀錄片的傳播力以及專業品質。從接受邀請到決定做項目,有4個月時間。開拍是在2018年的春天,製作完成是2019年的年底,拍攝跨越了四季。

  羊城晚報:《尋味東莞》為什麼只有三集?

  李潔:我們在製作之前,會考慮用模塊、邏輯來梳理內容。根據調研,我們認為「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能夠代表東莞,就去尋找相應主題,確定三集的體量比較合適。

  羊城晚報:製作這檔紀錄片「難」在哪裡?

  李潔:在做這檔紀錄片前,我們對東莞的瞭解不夠,需要重新去發現,找到讓觀眾耳目一新的傳播力。我們與當地市、區、鎮、街的宣傳工作人員聯繫,瞭解當地的基礎情況,尋找人與食物的必然聯繫。為了拍攝一種食物,要尋找一個拍攝人物,導演和調研員會走訪十幾家人物,最後選出最合適的。我們要從人物身上看到他們對食物傾注的心力,他們有勞作、有家庭、有社會關係,同時要是一個活躍、立體的人。

  羊城晚報:這部美食紀錄片折射出的人文價值是什麼?

  李潔:不管是《尋味東莞》、前段時間播完的《風味人間》,還是更早的《尋味順德》,我們都會看到人物的身影,感受到他們的酸甜苦辣、人生經歷、生活變化。做這類美食紀錄片,想表達的是通過食物來看我們生活的世界的變化,這個世界是由人組成的,「人」是表達的核心。

  羊城晚報:關於人和食物的關係,做完這檔節目後,有答案嗎?

  李潔:東莞是一個難得的城市樣本,它在高速發展的經濟時代之外,保留了農耕時代嶺南地區的傳統樣貌、風俗關係。通過做《尋味東莞》,更加堅定了我們做「尋味」系列的初衷,因為我們通過食物看到了東莞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客家人在丘陵的生活、廣府人在水鄉地帶的生活、疍家人在虎門海邊的生活……可能連很多珠三角地區的人都不一定知道。

  美食紀錄片:「打造完整生態鏈在長遠計劃之中」

  近年,美食紀錄片是紀錄片界的「藍海」,《舌尖上的中國》成功後,《水果傳》《早餐中國》《人生一串》等高分美食紀錄片開始席捲屏幕。陳曉卿的「稻來」團隊打造了「風味」系列、「尋味」系列紀錄片,堪稱業界最會拍美食的團隊。

  羊城晚報:如果「尋味」系列要拍下去,下一站去哪裡?

  李潔:「尋味」系列確實想繼續拍下去,我們通過「尋味」看到了中國一些地區不為人知的一面。至於下一個要做哪個地區,還得一步一個腳印。作為民營製作公司,我們人不多,產量也不高,創作得看意願和時機。我們現在正在籌備《風味人間》第三季,公司的項目在一個滾動籌備的狀態中,「尋味」也在工作清單條裡。

  羊城晚報:你們團隊似乎一直在做美食紀錄片?

  李潔:我們可能就是這幾年因為美食紀錄片,被大家關注得比較多。如果說陳曉卿老師,他是從做社會現實類紀錄片開始的,在上世紀90年代做了一系列這類紀錄片。我加入團隊是在1999年,一開始做《百年中國》,2007年嘗試了自然類商業紀錄片《森林之歌》。可能大家知道我們是從《舌尖上的中國》開始,但其實我們是一個專業紀錄片團隊,興趣不僅僅是在美食上。這幾年,我們還做了社會現實類紀錄片,比如與NHK合作了《紀實72小時》。

  羊城晚報:你們這幾年花更多精力做美食紀錄片,是因為美食紀錄片可能更容易賺錢?

  李潔:紀錄片要賺錢是很難的,這是全世界紀錄片從業者的一個共識,我們做紀錄片更多就是憑藉著一股熱情。目前看,國內美食紀錄片在商業上的空間、對客戶的吸引力會大一點,但更重要的是紀錄片本身的話題性、關注度。美食紀錄片多了去了,大部分都是「裸奔」,相對於電視劇,它的商業吸引力沒那麼大。

  羊城晚報:除了美食紀錄片,還有哪類紀錄片比較容易吸引商業客戶?

  李潔:現在有很多紀錄片製作得挺好,比如去年有部文化體驗類紀錄片叫《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跡啊》,還有部時尚類紀錄片《我們的浪潮》,都有商業客戶的投入。

  羊城晚報:你們在美食紀錄片的IP產業鏈開發上有哪些嘗試?

  李潔:這需要整個製作環節、紀錄片生態打通,不是一個製作團隊單打獨鬥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一個年輕的製作公司在剛剛成立的階段,就可以做得盡善盡美的。我們和商業客戶一起探討IP產業鏈開發的可能性,比如送給粉絲一些醬油之類的小禮品,算是嘗試。讓紀錄片基於內容打造一個更完整的生態鏈,肯定是每個從業者的理想狀態,我們也願意往這個方向去努力,但是需要更多團隊,合力完成這樣的工作。

  羊城晚報:你們現在是還沒有走到那一步,還是說遇到了阻力?

  李潔:對於一個剛成立三年的公司,我們一直在和合作夥伴溝通,在節目品牌化、品牌IP化之後,怎麼能讓這個IP成為一個生態的「自我」?紀錄片有沒有可能打造一個完整的生態鏈,這是在更長遠的計劃之中。所謂的變現、掙錢甚至玩資本遊戲,至少暫時不在我們的計劃內。

  危機與未來:「不斷突破自己才能避免審美疲勞」

  美食紀錄片做得多,便有了套路。如何拍出新意,是擺在美食紀錄片從業者面前的一個難題。按照李潔的話說,團隊成員「既幸福又痛苦」,能吃到好多好吃的,但需要吃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還需挖掘美食背後不為人知的文化。

  羊城晚報:會不會擔心觀眾對美食紀錄片有審美疲勞?

  李潔:從入行到現在,這種危機感是隨時隨地存在的。我們並沒有覺得自己做的節目天下無敵,危機感有一部分來自於,怎麼能夠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做出更新的內容。

  羊城晚報:所以跳出套路尤其關鍵?

  李潔:現在觀眾水平很高,我經常告訴團隊,觀眾永遠是對的。我們做的是商業紀錄片,節目要想有傳播力,就要讓觀眾認可,所以觀眾的負面評價都要虛心地研究。現在美食紀錄片的確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沒有核心表達,只靠人物慢動作、近景展示食物,故事情節總是老頭老太做農家飯,這是真的不行,我們努力避開這樣的套路。

  羊城晚報:要把美食紀錄片拍出特色,是不是得在提取人文情感方面下工夫?

  李潔:我們團隊擅長通過美食來關注世界的變化,也有別的團隊更擅長所謂「硬核美食」,告訴你這個地方有什麼吃的,把食物拍得特別漂亮。不同的路數不存在好壞之分,只與製作團隊的興趣點有關。我們更多的是去尋找大千世界的差異之處,以及這些差異之處相互的關聯。「差異」來自於人的勞作,來自于文化、口味、人生經歷的差異,正是這些差異讓這些食物與眾不同。

  羊城晚報:如何理解美食紀錄片的紀實感,對於擺拍的質疑怎麼看?

  李潔:這是紀錄片界長久討論的一個問題,我只能說我們的紀錄片對主人公沒有擺拍。我們在前期調研中,對主人公的大致生活規律有所瞭解,在拍攝前可能不止一次實地測驗、調試光線等。在拍攝前,我們會跟他們溝通「你打算做什麼」,而不是「我要你做什麼」,會根據他們的安排來協調攝影設備和拍攝方案。

  羊城晚報:從《老廣的味道》《尋味順德》《風味原產地:潮汕》,再到現在的《尋味東莞》,好像美食紀錄片還挺青睞廣東,原因是什麼?

  李潔:廣東是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美食彙聚之地,粵菜非常具有代表性,做美食怎麼也繞不開。另一方面,關於中國其他地方的美食紀錄片也有很多,也許出於大家對粵菜的偏愛,更多關注到以廣東美食為題材的片子。我們團隊對美食充滿好奇,一直希望吃遍全國、拍遍全國,要一步一步來。(記者 龔衛鋒 實習生 余淑媛)

[责任编辑:肖靜文]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