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香港經濟及物流政策研究中心 袁尚文
隨着香港填海,過海渡輪亦因填海及發展而搬遷。每逢搬遷,碼頭與人流多的主要商業區距離愈來愈遠。由家中或工作地點往碼頭需時超過15分鐘,每逢5月至9月的炎夏日子步行非常辛苦,所以大部分市民都改用鐵路或巴士過海。這個「外圍因素」導致渡輪乘客量日漸流失,航線一條又一條的停辦;仍在行走的航線,只能繼續調整票價紓緩經營壓力,相信未來亦難以維持。以西灣河至觀塘及紅磡至北角的航線為例,這兩條線其實可被命名為「村輪」,原因是碼頭毗鄰私人屋苑。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渡輪不能被視為市民「通勤」的交通工具,無法持續發展?筆者明白以現時的需求及人手,很難提供額外的服務。但理順、改善現有的服務,真的那麼困難?我想提供多元和全面公共交通服務,例如,既有效率高、可靠的集體運輸系統;亦有舒適休閒、綠色環保和智慧的交通模式選擇,應該是香港甚至大灣區城市和區域交通發展的未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