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評監管新規是開「正門」堵「偏門」

2020-12-24 01:58
來源:香港商報

 近期,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同時下架了互聯網存款產品,銀保監會時隔三年後批覆設立兩家直銷銀行,未來中國的金融科技將如何創新發展,如何進行監管成為各方關注焦點。多位學者昨日在論壇主旨演講時指,金融科技創新發展可進一步服務於實體經濟,對於近期出台的新監管規則並不是對相關企業的打壓,料未來會堵「偏門」,開「正門」。學者亦呼籲,要注重金融科技的普惠服務價值,更加突出服務實體經濟,監管要確定准入門檻,劃定基本規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指出,「中國的數字金融有很強的普惠性,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金融服務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他舉例稱,移動支付對於偏遠地區很多老百姓來說,相當於把他們和外部世界、市場連起來了,只要有智能手機、移動信號就可以享受金融服務。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指出,傳統的監管理念和思路與新的金融服務有一定差異,但是本質相同就是要促進資金、資本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本質所在,永遠不會改變。」他強調,金融科技提供金融服務,必須遵循金融監管的一般規律和普遍規則,比如說資本充足率、流動性相關指標,完善相關的內控機制等等。

 金融監管常態化制度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2021年的八項重點工作,其中第六項就是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2021年將是中國首份金融科技發展規劃實施的最後一年,料國家發展金融科技的方向不會變,相應措施出台並不意味着對金融科技企業的打壓。

 他強調,「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專門指出「提升金融科技水平」。12月,銀保監會批准了兩家獨立法人直銷銀行,時隔三年之後放開牌照,這些都意味?對金融科技發展的支持,一方面是堵「偏門」,另一方面是開「正門」。他預計,未來的金融監管會常態化、制度化,堅持持牌經營,提高監管一致性,保護消費者權益,構建開放生態,加大處罰力度。(記者:敖雷 張麗娟)

[責任編輯:徐麒釗]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