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說】孫恩光委員:培養愛國價值觀 從認識國家開始

2021-03-06 20:33
來源:香港商報網

 自2014年「佔中」事件後,香港社會不但經歷了許多嚴重社會動盪,很多事件更觸碰「一國兩制」原則和底線。對此,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孫恩光在今年全國兩會提出,培養香港青少年的愛國價值觀,要從認識國家開始。

 長期以來,愛國主義教育在香港青少年中嚴重缺乏,甚至被排斥,造成對國家缺乏基本的認知和認可。香港與澳門同樣都曾經被迫離開過祖國的庇佑,同樣都順利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澳門的愛國主義教育成績斐然。在澳門,升國旗唱國歌已經儼然成為一種深入民心的儀式。

 眾所周知,香港問題的根源在於教育,長期缺乏愛國價值觀以及相關管控和監督,令到別有用心者通過所謂西方主流價值觀極力灌輸年輕人錯誤思想和認知,宣揚所謂的西方民主自由,貶低國家在年輕一代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阻擋國家高速發展的事實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使新一代缺乏家國情懷,導致新一代不願了解或融入內地,變成國家迷失的一代。

 除了教育之外,有一重大元素一直被忽視,就是社會各界人士對國家的認知。習近平主席說,「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繫、情之所歸」。此說法如同中華民族的孝道,作為兒女必須孝順父母,道理簡單直接,尤如特區與國家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可惜的是很多兒女不孝順父母,當中主要原因是兒女不理解父母關愛的方式,或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被灌輸有關理念,如期間有人乘虛而入作出離間,兒女就會產生叛逆,尤如香港近期的社會情況。故此愛國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臨時抱拂腳,更不應只針對青年人,而是長期醞釀在社會、工作、家庭和生活之間,是「潤物細無聲」的一項長期工作。

 青年的思維很單純,只要通過親身體驗,就能感受國家由改革開放的高速發展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和對自身未來的影響,故而產生對國家的熱愛。香港與深圳和澳門與珠海同是一岸相連,但為何香港青年極度抗拒到深圳,而澳門青年卻每逢周末假期都會相約到珠海或灣區不同地方玩樂?為何很多香港青年仍然覺得北上廣深的發展和制度遠不及香港?這顯然是香港另一個問題所在。經過多年香港一些媒體的繭房效應誤導,令青年固步自封,不能與時並進。澳門青年在成長過程中,無論在學校或工作期間,會被引領到灣區周邊城市,經過多次體驗,灣區自然成為生活圈子。

 針對上述現狀,孫恩光委員就培養青少年愛國價值觀提出以下建議:

 一、圍繞港澳人的思維,設立一系列增強國家認知的娛樂和教育節目。必須注意的有兩點:首先,要有換位思維,設計內容應從港澳視角出發。港澳是一個集粵語、英語和普通話共生的複雜語言環境,有不同於內地的生活習慣和說話方式,要將文字組織的語種選擇考慮進來。在將普通話翻譯成粵語和英語時,也要根據它們自身的語言特點,不是生硬直譯。其次,要注意教育和宣傳的形式方法。善用新媒體管道,注重內容質量,而非只求參與人數的數量。

 二、加強政府公關的把握,主動出擊。在過往的社會政治事件上,有關政府對媒體的發布和評論十分被動,往往是後知後覺,令到事件難以控制及發酵。由於有關反對勢力目標明確,無論政府提出任何措施均會作出反對、抹黑及造謠等行為,顧此有關政府應該有先見之明,作充足準備,以主動方式,貼地形式,向社會大眾作出公布,避免社會猜測,減少反對勢力乘虛而入的機會。

 三、在大灣區設立愛國基地。建議在珠海橫琴設立永久性的愛國愛家大灣區活動基地。國家設立和推進大灣區目的之一就是讓港澳共用國家的發展成果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可以從愛國基地開始,潛移默化,用符合港澳的形象來介紹國家和大灣區的近況、發展規劃、港澳的角色、港澳青年如何能夠施展才華、創造財富、實現個人發展目標等,並提供各類服務機構,傾聽港澳人的心聲,協助職業規劃和創造就業機會。同時組織並鼓勵在大灣區創業就業的港澳年輕人開展巡講活動,通過切身感受,影響並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加深愛國情懷。(香港商報駐京記者  林彬彬)

[責任編輯:黃逸]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