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亞太經社委員會執行秘書阿里沙赫巴納周二在南華早報發表的評論文章指出,疫情將導致亞太地區8900萬人口陷入極端貧困的窘境,因此,該地區的一籃子政策應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保持一致。其疫後經濟計劃應注重於確保普遍獲得保健和社會保護,消除數字鴻溝,以及加強氣候和能源行動。
新冠疫情對人類福祉造成的深深傷痕要完全癒合還需要很長時間。在占世界60%人口的亞太區域,新冠疫情通過對最脆弱人群造成的過度傷害,暴露了長期的發展斷層。疫情導致多年的發展成果蕩然無存。經濟和教育的停滯可能嚴重損害了人力資本的形成和生產力,加劇了貧困和不平等。亞太國家需要更好地重建,以實現一個更具復原力、包容性和可持續的未來。
大流行病後的前景仍然非常不確定。區域經濟復蘇將容易受到新冠威脅的持續影響,而且疫苗的推廣可能不均衡。經濟復蘇有可能向富裕國家傾斜,這種 K型 復蘇使較貧窮國家和弱勢群體進一步邊緣化。
發展中國家應加強對可持續基礎設施的投資
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已經採取了大膽的政策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新冠疫情的社會和經濟損害,包括前所未有的財政和貨幣支持。但迄今為止,對長期經濟復原力、包容性和綠色轉型的投資有限。發展中世界亟需對可持續基礎設施進行投資。新冠疫情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創傷。然而,它為各國政府和其他利益攸關方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使其能夠規劃一條重建的新道路。亞太區域應從這一流行病中吸取教訓,以確保有堅實的能力抵御未來風險的衝擊,避免令其人民和地球再次付出高昂的代價。(編譯:徐浩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