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10日表示,中國整整領先全球經濟復蘇一個周期,下一步宏觀政策應着眼於質量和結構,而非經濟總量。
「2021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當天以視頻連線形式舉行,朱民在主旨演講中如是說。
他認為,包括美國在內,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還處在走出疫情階段,即推出財政、貨幣政策,通過發展迅速把經濟下跌的危機止住。中國則整整領先全球經濟復蘇一個周期,「大部分國家都在考慮走出危機的時候,我們已經在考慮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在這個階段,總量不重要,結構重要、質量重要,因為這是打新基礎的起點。」朱民表示,疫情對經濟結構客觀上已製造了新的不平衡現象,包括產業間不平衡、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不平衡、區域不平衡、就業不平衡、收入不平衡等。眼下必須修補這些不平衡現象,回到自身發展基礎框架上來,防止其形成持久性傷害;再平衡和結構恢復、轉型等才應是政策主要目標。
朱民說,中國正推動整個經濟朝著應對老齡化、碳中和、數碼化轉型三個方向前進,從而走上一條綠色可持續的新發展軌道。此舉也相當於同時着手三重任務:修補過去創傷、推動經濟強勁增長、整體經濟增長範式轉軌。這將是今年中國宏觀政策最大的挑戰。
他進一步指出,相較於世界其他國家,中國在此次疫情中採取了理性、合理的刺激措施,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規模與國際水平相比中等偏下。中國既看到了已有的高債務風險,也看到了傳導機制的重要性,所以用細微滴灌的辦法逐漸推進,提高其效率,給未來政策留有空間。「在今天的節點上,要用好這個空間,精準定位,抓好結構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