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大未來】灣區潮湧 遇見未來之城

2021-04-20 18:30
來源:現代快報+ZAKER南京

 遠眺珠江口,一碧萬頃,伶仃洋面一片生機蓬勃。

 珠江腹地,7000 萬人在這片 5.6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2019 年全國兩會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兩年過去,藍圖正一步步變為現實。經濟總量超 11 萬億元的大灣區,蘊藏的潛力舉世矚目。人們也愈加關注這片土地將擁有什麼樣的未來。

 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郭駿傑是一位香港青年,十四年前,他抱着開開眼界的心態從台灣來到了佛山順德工作。如今,他已經是一家年銷售規模過百億企業的中層管理者。

 " 過去,香港人來順德最快的方法是坐船,一趟要 4 個小時。" 郭俊傑感歎,隨着大灣區 " 一小時生活圈 " 的實現,現在回一趟香港只要一個多小時。

 十多年的內地工作生活,讓郭駿傑獲益良多。大灣區為他提供了更好的醫療環境和發展機會。未來,他計劃移居到順德,並考慮是否把香港的家人也移居過來,讓一家人都成為 " 灣區人 "。

 像郭駿傑一樣的 " 新灣區人 " 還有很多,他們被大灣區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群吸引,在這裏就業、安家,同時也為大灣區的發展出力。

 放眼全球,灣區城市群是一個國家經濟效率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在廣深港澳四大中心城市的带動下,粵東粵西粵北乃至泛珠三角腹地串珠成鏈,一個世界級城市群正在加速崛起。

 2020 年,粵港澳大灣區 GDP 總量超過 11 萬億元,約占全國 GDP 生產總值的 1/7。其中,廣州 GDP 超 2.5 萬億元,深圳 GDP 為 2.76 萬億元。廣州、深圳作為城市群中的 " 領頭雁 ",成為經濟跨越發展的 " 雙核引擎 "。

 同時,"9+2" 城市群中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個都市圈,也在逐步構建起分工合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城市群發展格局。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也提出了期待——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相關的時間表也很明晰,到 2022 年,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 2035 年,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藍圖中,11 個城市有着各自的優勢、定位。同時,它們也相互融合,互為補充。

 作為四大核心引擎城市,香港、澳門、廣州、深圳正在朝著更具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發力。其他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城市形成特色鮮明、功能互補、具有競爭力的重要節點城市。

 未來,港珠澳大橋將加速港澳優質資源向珠江西岸輻射、廣深港高鐵讓粵港澳大灣區聯繫更加緊密、深中通道將打通珠三角東部與西部要素流通新動脈 ……

 可以窺見,粵港澳三地,珠三角九座城市將會在一步步深度融合中發生 " 合聚變 ",粵港澳大灣區將向着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迭代。

 

 " 軌道上的大灣區 "

 " 橫琴的海對面,海對面是澳門;澳門的海對面,海對面是橫琴。"

 珠江口內,橫琴島猶如一顆明珠,光芒璀璨。澳門與珠海橫琴,一水之隔。

 20 年來,琴澳這一對 CP 的故事,從一開始的 " 橋相連關相通 ",到如今 " 硬聯通軟銜接 ",橫琴一直在探索與澳門的無縫融合。

 今年 3 月 18 日,澳門輕軌延伸橫琴線項目開工,4 年後建成。該線將使澳門與珠海、進而與灣區其他城市互聯互通。

 橫琴與澳門只是一個縮影,粵港澳大灣區的半徑正在加速縮短。未來,這個半徑還會進一步壓縮。

 " 十四五 " 開局之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就明確提出,要加快打造 " 軌道上的大灣區 "。構建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城際快速交通網絡,力爭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 1 小時通達。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 ( 城際 ) 鐵路建設規劃》,近期到 2025 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里程達到 4700 公里,全面覆蓋大灣區中心城市、節點城市和廣州、深圳等重點都市圈;遠期到 2035 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里程達到 5700 公里,覆蓋 100% 縣級以上城市。

 今年,13 個灣區城際鐵路和區域幹線高鐵項目開工。時速 160 公里的地鐵也將很快落戶灣區,它是軌道交通里的 " 新物種 ",應用在即將通車的廣州地鐵 18 號線上。到時,廣州中心城區到南沙的時長只要 30 分鐘左右。

 隨着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虎門二橋等 " 超級工程 " 陸續宣告通車運營,深中通道建設穩步推進。呈蛛網狀密布的立體交通體系,將香港、澳門和珠三角九座城市緊密相連。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鐵路通車總里程超過 2200 公里,其中高鐵里程超過 1200 公里。到 2025 年,大灣區高鐵里程將達 1600 公里,遠超東京灣區和舊金山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機場群也在加速形成。

 2020 年,廣州、深圳、珠海、東莞 4 個港口均邁入億噸大港行列,廣州港、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更是躋身全球前列。未來,還要進一步提升珠三角港口群的國際競爭力。

 根據《民航局關於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民航協同發展的實施意見》,到 2025 年基本建成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國際航空樞紐多核驅動,澳門、珠海等機場多點聯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水陸空密集織網,軟硬件齊頭並進," 一小時生活圈 " 將灣區內的 "9+2" 共 11 座城市緊密聯繫在一起。

 不遠的將來,早上廣州歎早茶,下午深圳談生意,晚上香港看夜景,周末去粵東西北看山觀海將成為 " 灣區人 " 生活的常態。

 中國版的 " 硅谷 "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 創新 " 被提及 137 次之多,僅次於發展、建設、合作 3 詞。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是 "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可見大灣區力爭中國版 " 硅谷 " 的決心。

 20 多年前,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中樞,東莞市大岭山鎮境內,有一個名不見經傳天然水庫,是東莞三鎮交界的 " 三不管 " 地區。

 後來,東莞市政府想效仿深圳打造一個全新的科技創新聚落,選中了這裏做試驗田。松山湖高新區由此而來。

 2018 年,華為逾 3 萬高新科技人才進駐,相關的上下游企業紛至遝來。

 如今,不僅有華為,松山湖已逐漸發展成一個高科技產業中心,能創造近 700 億 GDP,有 " 小南山 " 之稱。

 松山湖,上演了大灣區創新型經濟體建設 " 草根 " 逆襲的故事。

 在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5G 等數字經濟技術正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驅動經濟發展的引擎越來越多。

 在 " 十四五 " 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積極穩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加強粵港澳產學研協同發展,完善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粵澳橫琴科技創新極點 " 兩廊兩點 " 架構體系,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便利創新要素跨境流動。

 目前,深港、廣佛和珠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三個極點,紛紛圍繞重大生產力布局。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脊梁,松山湖科學城將與深圳光明科學城串聯成廣深科技創新軸。

 在珠江西岸的南沙科學城,中科院廣州明珠科學園一期項目正緊鑼密鼓建設中,計劃於 2022 年底前基本建成。

 而在距其 100 公里開外的橫琴,總投資約 20 億元的橫琴先進智能計算平台已完成一期建設,算力達 116 億億次 / 秒,可以實現跨境光纖互聯、資源共享,為逾百家珠澳科技企業、高校和研發機構提供算力服務。

 中科院已在廣東布局東莞散裂中子源、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站、江門中微子實驗站、惠州加速器驅動嬗變系統研究裝置、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等多個大科學裝置。國際量子研究院、金磚國家未來網絡研究院中國分院等機構紛紛落戶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質推進和落地項目達 138 個。

 ……

 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呼之欲出," 科創之灣 " 已經初具雛形。

 去年,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0 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首次將廣州與深圳、香港組合,形成 " 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 ",排名全球第 2 位,僅次於東京—橫濱。

 未來 5 年,粵港澳大灣區將與北京、上海一道,形成三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從南到北串成一線,成為輻射带動全國科技發展和自立自強的骨幹支撐。

 大灣區未來的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全球的目光匯聚在環珠江口,無數人期待,粵港澳大灣區創造一個無限可能的未來。

 現代快報記者 陳彥琳(圖源: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趙桐曲]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