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灣天後廟與清代稅關文物

2021-05-02 14:36
來源:香港商報網

 政府最近簽立批地文件,以象徵式地價批地予新鴻基地產發展及營運馬灣公園第二期,當中包括修復和活化棄置多年的馬灣舊村。村中有座天後廟,規模雖然不大,但廟中不少文物記載了馬灣與清代九龍關的關係,比一般天後廟多一重意義。

 馬灣舊村已人去樓空,村中的天後古廟也顯得寂靜。 陳天權攝

 「藉賴鴻恩」牌匾證悠久歷史

 馬灣古名「銅錢洲」,「馬灣」之名源自島上的天後古廟。村民常稱天後為「阿媽」或「媽娘」(媽讀馬音),廟宇對出的海灣稱為「馬灣」,後來成為全島名稱。島上有多條鄉村,最大一條為田寮村,天後古廟附近則有馬灣村。隨着馬灣發展,村民在十多年前陸續遷入新的村屋,馬灣村早已人去樓空。

 天後古廟為兩進單開間結構,外圍加了石壆,令廟前形成一塊空地。正門有兩副對聯,讚揚天後恩德浩蕩巍峨,並祈求馬灣水流緩慢。馬灣與大嶼山之間的汲水門,最狹窄處不到500米,故水流湍急,容易發生意外。昔日漁民稱之為急水門,後來改稱汲水門。在馬灣建立天後廟之目的,就是保佑眾人航行平安。

 廟內最古老的文物是一塊由善信所贈的「藉賴鴻恩」牌匾,上款有「咸豐庚申年春季重修吉旦」等字,由此可見廟宇建於1860年之前,是馬灣現存最悠久的建築物。

 值得注意的是,廟內眾多牌匾中有三塊與稅關有關,包括「汲水門洋藥稅廠緝私拖船眾信等」在光緒三年(1877年)敬送的「共被洪恩」牌匾,「汲水門稅釐二號拖船眾等」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敬送的「惟德是輔」牌匾,還有「汲水門稅廠眾信」於光緒十年(1884年)和光緒十二年(1886年)敬送的香爐,印證了馬灣稅廠人員曾到天後古廟參拜和給予捐助。

 光緒三年(1877年)的牌匾由汲水門洋藥稅廠緝私拖船眾信贈送。

 馬灣公園二期料修復成藝術村

 清同治年間,粵海關在汲水門(馬灣)、長洲、佛頭洲和九龍城設立常關,向進出香港商船的鴉片及其他貨品徵收關稅,並建立緝私船隊打擊海上走私活動。光緒十三年(1887年)中英雙方同意成立由英國人管理的九龍關,接管香港外圍四個常關。光緒二十三年(1897)馬灣興建新的關廠,向村民借地建造七呎寬的小路,完成後豎立「九龍關」石碑和「九龍關借地七英尺」石碑。怎料一年後,英國租借界限街以北的新界土地,這四個位處英治地區的關廠翌年停用,之後荒廢。

 「九龍關」石碑和「九龍關借地七英尺」石碑已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九龍關兩塊石碑原本單獨分開豎立,1990年馬灣鄉事委員會將兩碑合併置於鄉委會大樓外,供遊人參觀。最近,再有一塊刻了「九龍關」的石碑在馬灣舊村草叢重見天日,碑上沒有年份,可能屬於1887年的舊關廠。

 馬灣公園第二期主要保育和修復馬灣舊村,成為藝術村,預計2024年完成。舊村的天後古廟和1897年的九龍關碑石已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獲原址保留。但天後古廟日後可能不方便作為宗教場所,此刻在馬灣石仔灣山坡正興建另一座天後廟取代。

 作者簡介

 陳天權,從事新聞工作出身,2004年入讀香港大學建築系文物保護碩士課程,之後專職自由撰稿人,撰寫本地歷史建築和宗教等文章。曾出版多本着作,現時在香港大學和公開大學的專業進修學院擔任兼職導師。

[責任編輯:鄭嬋娟]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