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年 深圳故事】深圳寶安西鄉街道成立全市首個街道講師團

2021-05-27 12:05
來源:香港商報網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迅速掀起黨代會精神學習熱潮,全力打通理論武裝「最後一公里」,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和市委決策部署「飛入尋常百姓家」,5月26日,市第七次黨代會精神進基層宣講活動暨西鄉街道黨工委講師團揭牌儀式舉行。據悉,這是全市首個街道講師團,也是繼在全省首個完成區級黨委講師團組建後,深圳又一走在全省前列的創新之舉。旨在推動理論宣講向街道一級縱深發展,不斷完善全市宣講工作體系,加快構建大學習的工作格局,深入講好黨的故事、改革開放故事、新時代故事和深圳故事。

 深圳市委宣傳部二級巡視員、深圳創新創意設計發展辦公室主任韓望喜,市委講師團團長、《文化深圳》主編史學正,市委黨史文獻研究室(市地方志辦)文獻處處長、副研究員詹延欽,寶安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易春雷,以及西鄉黨工委副書記、人大工委主任黃東明分別為特聘講師和講師代表頒發聘書;街道黨工委委員、總工會主席李金宇主持活動。作為全市街道首創之舉,西鄉街道黨工委講師團組建了10名特聘講師團隊和35名講師團成員兩支隊伍,涵蓋領導幹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理論專家、先進典型、民間藝人及企事業單位、社區等一線工作者,具有非常廣泛的代表性,創新構建了「市、區、街道、社區四級宣講員」聯動開展宣講的新格局,用心用情用力打造「領導幹部講政策、專家學者講理論、基層百姓講故事」的多元宣講矩陣,通過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宣講活動,不斷增強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汲取奮進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深圳市委宣講團成員、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吳燕妮作為講師團特聘講師代表發言,她表示將帶頭加強學習、學深悟透,以「固本培元、守正創新」 的昂揚姿態講好黨課,講出黨味、土味、鮮味。講師團成員代表周宇則表示,作為一名社區黨委書記,將立足基層,講好黨史故事,讓群眾感受到黨的溫度,更加愛黨愛國。

 「這兩年,我多次來西鄉講黨課,來過西鄉銀髮老齡大學、去過幼兒園,老、中、青都講過,說明西鄉街道對該項工作特別重視。」詹延欽表示,希望以這次黨史學習教育為重要契機,充分挖掘利用當地的豐富紅色資源,推動學習宣講更加深入紮實,進一步走進基層、服務基層,用本土素材、群眾語言、鮮活故事,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入尋常百姓家,將學黨史、悟思想、踐初心深入廣大黨員群眾的心坎里。

 史學正表示,作為全市首個街道講師團,應率先示範、勇於創新,在內容上要先學先講,做行家裏手;在形式上要活學活講,宣講隊伍廣泛吸收各行各業代表,深入基層一線開展分眾化、對象化、互動化的宣講活動,不斷創新方式方法,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在傳播上要立體廣泛,將宣講與宣傳有機結合,大力建設全媒體的宣講平台,讓黨的聲音及時在基層落地生根;在導向上要確保安全,深刻領會、準確宣講,堅決防止錯誤思想觀點的傳播,切實維護意識形態安全。

 啟動儀式上,韓望喜博士現場授課,全面系統地解讀了市第七次黨代會精神,別開生面、深入透徹的宣講讓與會人員受益匪淺。他指出,黨代會報告用「三個成績來之不易」全面回顧了市第六次黨代會以來歷經的大戰大考,以「十個方面優異成績」的系統總結演繹了特區「五個歷史性跨越」的精彩篇章,用「三個深刻領悟」回顧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圳如山似海的關懷厚愛、「十個深刻闡明」明確了新時代深圳經濟特區發展的「四梁八柱」,首次闡述了深圳經濟特區與深圳先行示範區的關係,鮮明提出了深圳發展的奮鬥目標,全面部署了未來五年的「十大任務」。強調廣大黨員幹部必須堅定扛起新時代歷史使命,始終沿着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結合正在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激揚銳氣、朝氣、勇氣、志氣,爭當改革者、奮鬥者、衝鋒者、領跑者,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與會人員一同走進深圳「四史」學習教育實踐基地——綺雲書室,通過親身體驗,切實感受革命先烈的奮鬥歷程,將致力於用好家門口的紅色資源,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人心。今年以來,西鄉街道以深挖特色資源、按需求惠民生、以宣傳營造氛圍等方式,廣泛發動工、青、婦等群眾力量,不斷創新學習形式和手段,全面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落地落實;特別是深入開展理論和形勢政策宣講,先後4次邀請市、區級講師深入街道進行理論宣講,覆蓋聽眾12000人次,利用「501人巾幗宣講隊」「76名文化鐘點工」「7000餘名樓棟長」「330餘人老體協粉絲團」以及「強國入企班」等,深入社區、企業、學校開展宣講活動,充分發揮 「學習強國」學習平台作用,推動學習型示範街道建設。據介紹,西鄉街道將以成立講師團為契機,多維度創新開展學習宣講活動,進一步加強思想理論武裝,為加快建設「人文西鄉 智創先鋒 灣區新城」,新時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當尖兵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良好的社會氛圍。(記者 王娜 通訊員 彭賜該)

[責任編輯:黃鶯]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