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構建市場驅動型「種業科創航母」

2021-05-28 16:10
來源:香港商報網

 近日,記者從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獲悉,首屆廣東農業科技創新大比武總決賽在中心舉行,本次比賽方向定為種業「卡脖子」前沿創新基礎研究,不設專業、不分種類、不限領域,只要與「大種業」有關的創新機構、團體均可報名。記者了解到,短短1個月內就吸引了360多個項目報名參賽,經過兩輪嚴密甄選,最終10個項目進入本屆總決賽,涵蓋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等「大種業」全鏈條。

 據組委會負責人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主任劉玉濤博士介紹,本次「比武規則」專門設計每個項目的演說時間8分鐘,提問時間長達15分鐘,目的就是讓「競」、「辨」之功做實,真正遴選出種業科創的「真經」。

 經過一天緊張有序角逐,華南農業大學團隊的《高效的作物生物技術精準育種平台的開發與應用》項目斬獲總決賽冠軍。劉玉濤表示,本次大比武的勝出團隊不但能夠直接獲取由「溫氏股份」提供的「百萬獨獎」,而且還能夠作為廣東省種業科技創新的軸心團隊,予以「抗旗」引領廣東全省種業科創大陣營。

    華南農業大學劉耀光院士指導學生用熒光體式顯微鏡觀察植物。

 打出「大轉化+大科研+大比武」的科創融通組合拳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目前,全世界已經有超6成的人群以大米為主糧。除了米袋子、菜籃子大種業,廣東省果、茶、花、藥等經濟作物的種業歷史和國家地位都可圈可點,是國家熱帶、亞熱帶種質資源的大寶庫和種業創新的方向標。

 針對種質資源散落在各專家手中、種業成果轉化通道不暢、聯合攻關保障制度不健全等要害瓶頸,今年初,廣東省委常委葉貞琴提出廣東要「打好種業翻身仗」,通過「大轉化+大科研+大比武」三維一體的科創融通打出一套組合拳。其中,「大轉化」是指以市場導向組建廣東種業集團,通過市場的「通」來激活和引導科研的「創」;「大科研」是發揮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和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的「匯」來促進各單位農業科技創新資源要素的「融」;「大比武」是指構建公開、公平、公正的競技舞台,通過各路專家的「競」來更精準得引導資源要素的「配」。前期,大轉化、大科研平台都已啟動,並逐漸進入換檔加速期。本次「大比武」平台的啟動,讓「市場導向—競技聚智—聯合攻關」三維一體的科創融通閉環系統完整浮出了水面。

 據了解,為了促進科技與產業的融通發展,通過這個「廣東農業科技創新大比武」長期競技融智平台,面向社會海選種業科創的「真神」、「真經」,一方面支持配合廣東省委、省政府構建種業科技創新「航空母艦」;另一方面也為自己企業集團遴選儲備一些優秀人才和潛力股技術。同時,也配合政府在廣東這片改革開放熱土上探索市場驅動型的「產學研」真功激勵機制,以深度催化科技與產業的融通發展。

 在總決賽現場,葉貞琴表示作為華南片區唯一的國家級區域農業科創中心,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要以國家、廣東農業農村重大需求為牽引,積極主動服務對接高校院所、企業等科技創新力量,推動優化科技力量配置和資源共享,不斷提升「三農」領域創新能級。特別要組織和用好「大比武」這個平台,圍繞主導產業、連結要素資源、服務專家學者,在種業科技創新的「前沿攻關」和「實用轉化」上雙輪驅動、精準發力、多維服務,讓種業科技攻關創新與世界接軌,把種業科技實用技術落地推廣。接下來,要把「大比武」常態化,長久做下去,做出精彩,做出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的廣東方案、廣東模式。

 總冠軍背後的科創故事:保障國家種源安全

 此次大賽獲得總冠軍的是,華南農業大學劉耀光院士領銜的水稻育性發育與基因工程團隊,近30年來深耕水稻育性發育、雜種優勢利用分子機理及植物基因工程技術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針對種業發展中傳統育種方法周期長、效率低,難以實現多基因性狀的快速聚合及精準靶向育種等技術瓶頸,開發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作物生物技術精準育種平台,解決了分子育種中複雜性狀的多基因聚合和多基因編輯與結果分析等「卡脖子」技術問題。團隊應用該平台創製了多個功能營養型水稻新種質和一批重要農藝性狀改良系以及水稻遠緣雜種親和系,其中胚乳富含花青素的「紫晶米」和富含角黃素與蝦青素的「赤晶米」屬世界首創。該生物技術精準育種平台已被國內外同行廣泛利用,在多種作物和植物中培育出大量新型遺傳材料和新種質,為生物技術精準育種提供了高效的通用技術,為保障我國種源安全做出重要貢獻。(記者 徐紅 通訊員 吳良 張璟楣)

 頂圖:廣東種業科技創新大比武現場。圖為總冠軍團隊與領導合影。

[責任編輯:黃鶯]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