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出新角度】中國必須重視糧食產業的發展

2021-05-30 19:24
來源:香港商報網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於5月22日在湖南長沙病逝,享年91歲。

 袁隆平在雜交水稻種植方面有重大貢獻。袁隆平的發現,加上美國植物科學家布勞格(Norman Borlaug)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在小麥育種上取得的突破性進展,結束了世界大部分地區饑荒。小麥是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的主要糧食,而水稻是世界上一半人口的主要糧食。布勞格於1970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袁隆平沒有。

 袁隆平一直強烈主張與世界共用他的突破性工作。1980年,他主動向國際水稻研究所捐贈了關鍵的水稻品種,該研究所後來用這些品種開發出也可在熱帶國家生長的雜交品種。袁隆平及其團隊向印度、非洲和其他地方的農民教授了雜交水稻種植技術。袁隆平的研究,挽救了很多很多生命。

 隨着人口成長、城鎮化,以及消費者飲食習慣的改變,預計到2050年,全球食物的需求成長將高達60%。人類若仍以傳統方式進行糧食生產,將快速消耗地球的資源。

 面臨重度糧食不安全人數增至5年新高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和歐盟共同發布的《2021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全球面臨重度糧食不安全的人數在去年達到過去五年的最高水平,當中55個國家和地區的至少1.55億人陷入危機級別或更為嚴重的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按年增加約2000萬人。

 報告亦指,去年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惡化的主要原因是衝突,近1億人口受衝突影響陷入重度糧食不安全,而由新冠肺炎疫情等造成的經濟衝擊,取代極端天氣事件成為去年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的第二大成因。

 糧食供應對各國的福祉至關重要。在基本糧食保障上的不足會破壞一個國家社會和經濟的穩定,因此中國必須重視糧食產業的發展。(英國切斯特大學金融科技及數據分折教授  梁港生)

[責任編輯:徐麒釗]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